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独尊儒术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汉朝独尊儒术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汉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有怎样的影响?
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就是奠定了中国以后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
汉武帝时,在“无为而治”统治思想指导下的帝国政治已出现了若干危机,积累的社会矛盾已呈爆发趋势,这使得汉王朝不得不对以往的治国理政观念进行反思,也不得不***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应对危机。在统治思想上,逐渐脱离黄老学说,转向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成为汉代统治者一个必然的选择。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纳丞相卫绾的奏议,凡是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人,不得被推选做官。这意味着,法家、纵横家的思想被摒弃。与此同时,迎儒家耆宿申公来朝,并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这意味着汉武帝要用儒家思想来修礼仪,整顿已经颇为混乱的社会秩序。
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下令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儒家的各门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在这一年,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提拔了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五十人。
因此,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这样评价赞扬武帝:“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并不见于汉代史籍,这是近代的说法,1916年,易白沙先生在《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孔子平议》的文章,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正因如此,近年来,有学者质疑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真实性。我们认为,从历史事实去考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政策还是被推行了的。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西汉乃至后世的封建集权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是中国最早提出“大一统”集权专制主张的作家,这是董仲舒对古代中国历史的“特殊”贡献。
董仲舒(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一带)人。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经历汉文帝、景帝、武帝三代。景帝时为博士,***甚众。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以《天人三策》相对,被汉武帝委以重任,任以江都王相,服务易王。易王系武帝之兄,骄而好勇,仲舒以礼谊匡之,易王对之敬重。后又相武帝之兄胶西王,胶西王尤纵恣,虽善待仲舒,然仲舒惧祸,故称病辞职回家,以著书为事,以至“三年不窥园圃,乘马不知牝牡。”董仲舒居家期间,朝廷如有大议,即派使者及廷尉张汤到其家而问之,其对答皆有明法。年老,以寿终老家。董仲舒正直廉洁,《汉书·本传》对他的描述是:“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西汉初年,鉴于秦暴虐亡国之教训,开始实行黄老政治,使百姓休养生息。为总结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刘邦曾给陆贾等人出题:“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著《新语》十二篇论之,并吸引许多人出来写总结历史的文章。到汉武帝之时,当国势强盛,经济繁荣,需要为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时,汉武帝又给贤良之士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来作谈论天人之际的大文章。董仲舒便是应运而生的一位新儒学代表人物。他这个时期创作的《举贤良对策》三篇及《春秋繁露》,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董仲舒对秦朝以法治天下取彻底否定态度,对汉初以来的黄老为治也一笔抹杀,他认为要使天下大治,关键在于“更化”,即改制。要巩固中央集权,达到所谓的“善治”,必崇儒术。他将儒学原有的君权天授的观点,改造为神权统治的理论。他在《对策》的第一篇中,明确提出了“天人相与”“灾异谴告”等神学迷信观点,鼓吹天人感应;在后两篇中又对此加以进一步发挥,明确提出“圣人法天以立道”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为“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使“天人相与”的思想更加条理化。三篇对策,明确提出了 “大一统”的观点。所谓“大一统”,就是集中统一,就是集权专制。而为了实现“大一统”,他提出了对诸子百家之“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集权专制主张。
董仲舒不但是“大一统”的倡导者,而且是“大一统”主张的积极实践者。他的文章在政治思想上紧紧遵奉统治者之命。面对武帝之策问,他逐条对答,引经据典条理分明。他的文章以论证说理为主,绝少形象比喻。他主张文章为政治斗争服务,要做到“君子怒则返中而自悦于和,喜则返中而收之以正,忧则返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主张取消文章中一切表达喜怒哀乐的个人情感。
在董仲舒的倡导和带动下,其时文坛不但诸子之辞、纵横之说、屈赋、庄论均在排斥之列,而且连汉初以来陆贾、贾谊、晁错等政论文章的纵横议说之风也不复得见,而代之以坐而论道的中和雍容文风。这种张扬儒术、雍容论道的新儒学文风,对此后两千多年间正统封建文人的学风、文风乃至思想作风,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对于汉武帝执政时代,大儒董仲舒向其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该分为两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说其积极的一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统一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秩序,也有利于夯实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基础。从而为西汉王朝构建从思想上到制度上的大一统局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还为汉朝的争取到了巩固大一统的社会舆论氛围。
其次再说其消息的另一面:我们不能否认事物既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就一定也会有其消极的另一面!那么单就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言,其弊又在何处呢?他的弊端就在于:扼杀了百家争鸣,搞起了儒家的一言堂!
致使从此以后,封建王朝便以儒家学说,作为维系其统治的正统之基!而无论这个王朝应不应该统治亿兆子兵,都可以利用儒家学说为其统治进行辩护!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之后唯儒独尊,其余各家万马齐喑!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封建专制王朝争取构建“大一统”局面的初期,却是王朝统治者的必要选择,也是巩固其统治秩序,夯实其统治基础的唯一选择!如果不这样做,天下归于一统的局面就很难形成了!
所以我们说其弊端,主要是出于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儒家学说反而成了阻挠社会进步的障碍,成为维护君主支制统治的卫道之士!就以晚清为例子,清朝的衰朽局面之所以迟迟无法改变,洋务运动终归失败,百日维新昙花一现。其总根源就在于变了味的、被后世学者搀杂进许多私货的儒家学说,早已不复孔老夫子当初创立之初衷,而变成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因此,尽管董仲舒在汉武帝时代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促进大一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认,当被纂改了的儒家学说,到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未叶,反而成了阻碍社会进步,影响思想解放的桎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独尊儒术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独尊儒术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