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唐时期的蜀地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隋唐时期的蜀地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赵光义不惜御驾亲征也要灭掉北汉?

为什么赵光义不惜御驾亲征也要灭掉北汉

宋太宗灭北汉,是执行宋代统一的既定方针,并且宋太宗也急切需要一场辉煌壮举来摆脱兄长宋太祖的阴影,坐稳皇帝宝座。

隋唐时期的蜀地历史背景-隋唐时期的蜀地历史背景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灭北汉是宋初实现统一方针的关键一步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成功登上帝位,他在继承后周世宗皇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后周世宗的的政治遗志,致力于谋求国家的统一大业。

隋唐时期的蜀地历史背景-隋唐时期的蜀地历史背景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终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他也按照这一方略先后平定了南方诸国。

最后只剩下北方的北汉和被辽国占据的幽云十六州。

隋唐时期的蜀地历史背景-隋唐时期的蜀地历史背景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太宗继位后,亲征北汉,正是执行既定的统一方略,完成北宋期待的统一大业。

而且宋太宗灭北汉之后,紧接着乘势进攻辽国,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这也是统一方略的一部分。

二、宋太宗希望用一份伟大功勋巩固皇位,拜托兄长的阴影

宋太宗是通过“烛影斧声”继承了兄长宋太祖的帝位,这种方式充满了非议。至少他的侄子和弟弟都是潜在的能威胁到他的人物。

宋太祖平荆湖、灭后蜀、并南汉、灭南唐,单论武功之卓著,是古之帝王中出类拔萃的。

宋太宗不想活在兄长的阴影里。

宋太宗迫切需要一份功绩来摆脱他在军事上不如兄长的事实,也需要这样一份功绩来显示自己继位是天命所归。

他迫切地需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或者说他迫切地需要超越兄长以证明自己继位是正确的。

最终,在太平兴国四年(***9年)二月,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灭掉北汉。

这份战功结束了自唐末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在形式上一统全国,足以让他跑去太庙向宋太祖炫耀一番了。

但灭北汉后,宋太宗并没有满足,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决定借灭北汉之威,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

这是当时所有中原百姓的梦想,如能成功,这将是名垂千古的宏伟功绩,将充分证明他的继位是无比正确的。

可惜北伐失败,他落得乘驴车南逃的下场。

第二次北伐仍旧失败,最终他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的国策变成了“守内虚外”,北宋丧失了锐意进取的开拓之心。

三个原因

赵光义继位不正,需要一场大胜维护皇权

***6年,北宋皇宫的烛影斧声,太祖赵匡胤死的蹊跷,其弟赵光义继任为北宋第二任皇帝。作为继任者,赵光义压力很大,一来***的习俗是嫡子继承制,赵匡胤死,继位的应该是赵德芳或者是赵德昭,可偏偏是作为弟弟的赵光义,难免让人浮想连连,尤其朝堂多是赵匡胤部将

这个时候,赵光义迫切需要一场大胜,去夯实自己继位基础,告诉那些别有用心者——我行

北汉经后周北宋征伐,自身已风雨飘零

北汉多次征伐后周,可惜实力不行,每次都被后周柴荣击败,反围困自身首都太原,虽然经过辽国救援避免灭国,但是国力日渐衰落,后来又被宋太祖赵匡胤连续征伐,北汉已经是强弩之末。到了赵匡义时期,北汉三万余户人口养兵三万余人,相当于一户养一兵,极度困难,都不得不乞食于大辽

而当时的北宋,拥有灭国百战之兵几十万,敌弱我强之下,北汉正好属于最后软柿子好捏,赵光义不傻,发兵灭北汉已经成必然

分久必和,天下已经到了统一时刻

从唐末战乱到五代十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军阀割据,中原大地已经有了统一契机。***8年,南方漳泉、吴越之地先后依附北宋,北宋已经完成了南方一统,中原版图只余下北汉以及大辽。而这个时候,北宋兵锋正利,完成统一大业正当时

赵光义毕竟是赵匡义之下第二人,战略眼光不差,也意识到了大一统就在眼前。综合考虑,***9年,赵光义征求老将意见,兵分三路:一路围攻太原,一路在战略要地石岭关阻击辽国援军,一路自身统领牵制幽州辽军,正式开始了灭北汉之战

***9年,北汉灭亡

感谢阅读,一家之言,我是不务正业的灵石蕴珠宝,喜欢点赞加关注,常聊聊呗

赵光义登基后,打破常规,立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展现了新皇新气象和成就一番事业的良好愿望。国家要统一,新皇帝要建功立业,两者相契合,"御驾亲征灭北汉"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时的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已经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南方的后蜀、南唐、南汉已经消灭,剩下的势力已不构成重大挑战。

宋太宗首先安定了国内政治,积蓄钱粮,为最后的统一做好准备。太平兴国三年,割据福建的陈洪进献出了漳泉二州,早已归附的钱俶也献上了吴越国所有的人口及土地,北宋在南方完成了统一。

一、北汉虽弱,却是个硬骨头

北汉是由后汉皇室所建,与取代后汉的后周及其北宋一开始就势如水火。虽然国力贫弱,但兵士悍勇,作战时抱着必死的信念,因此,在割据势力中军力不容小视。其首府太原自唐始就是重镇,经过历代修葺,城池坚固,加之黄河、汾河、太行山相拱卫,易守难攻。

北汉还与辽国维持着特殊关系,辽国将其视为与中原***的战略前沿,加以支援,宋太祖数次讨伐,都没能成功。

963年,北宋平定荆湖,安国节度使王全斌奉命进攻北汉,夺取乐平。次年正月,迫降了北汉辽州刺史杜延韬,北汉向辽国求救,辽帝耶律璟发骑兵6万击退了北宋军队。

968年,北宋平定后蜀,恰逢北汉国主刘继钧去世,国内发生争位内乱,宋太祖认为有机可乘,派遣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率军攻打北汉,一度兵临太原城下,但随着辽国援军的到来而退兵,辽北汉联军反攻晋、绛二州。

969年,宋太祖御驾亲征,迅速打到太原城下,围攻了三个月,甚至决汾河水灌城,但北汉据城死守,辽国又派出了新的援军,赵匡胤审时度势,撤围而去,但他并不是空手而归,而是将北汉境内的居民内迁,坚壁清野,又断绝北汉的商路,使其国困民穷,日益衰落。

***5年,北宋平定南唐,赵匡胤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北汉问题了,可惜战争部署刚刚完成就突然去世了。

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奉行的是先南后北的政策,期间,也不放弃打击北汉的机会,但他对辽国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对北汉实行逐步蚕食、消弱的政策,只待瓜熟蒂落。

二、御驾亲征,统一大势所趋

割据的***只剩下北方的北汉,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准备充分的宋军,大举北伐。

宋太宗总结了以往与北汉作战的经验,一旦辽军援救攻城宋军就将陷于被动,因此战役部署分为两部分,一路以潘美为主将围攻太原,另一路则重兵阻援。

阻援军由郭进阻击北面增援的辽军,孟玄莆阻击从东面增援的辽军,赵光义亲率主力一部攻打北汉其他地区,牵制、预防幽州之敌西援或南下。

郭进带兵迅速占据石岭关,在白马岭阻涧为险,严阵以待。

北汉的连连向辽求援,辽帝命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敌烈为监军,率兵援救北汉。在白马岭,匆匆赶来的辽军遇到了宋军的阻拦,两军隔涧对峙。

耶律沙打算等待后续部队,但监军敌烈却轻视宋军,抢先渡涧进攻。郭进乘其半渡,突然出击,斩杀敌烈等五员大将,歼万余人,辽军余众仓皇逃窜,虽被北院大王耶律斜轸救回,但短期内已无力再战。

太原城,宋军四面进攻,北汉则拼死的防守,并屡屡派人向辽求援,但使者多被捉住,并在太原城下杀掉。

辽国援军败回,宋太宗再无顾忌,他亲临太原,鼓舞士气,以数十万大军,日夜围攻。城内孤立无援,守军军心动摇,北汉皇帝出城投降。

结语:

可以说,这次攻灭北汉的战役,赵光义是指挥得当的。他堵死了辽国的外援之路,从而保障了攻城任务的顺利完成

但紧接着,赵光义就犯了大错,在大战后官兵疲惫之际,执意攻打幽州,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赵光义为什么如此急功近利?是因为他急于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君,也为了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正当性,还有就是成就功业之心

赵光义非常崇拜唐太宗,以小太宗自居,唐太宗文治武功无以伦比。而天下就快太平了,宋太宗也几乎没打过仗,他又非常自负,自认兵法韬略在胸,当然要一展抱负,御驾亲征,攻灭北汉也就是过程中的一部分。

北汉统治者不得民心,加之北宋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对北汉军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结束分裂,国家统一,也是人心所向,宋太宗顺应了这一潮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唐时期的蜀地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唐时期的蜀地历史背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