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中董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中董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曹操明知董卓的实力强大,为何还要执意去刺杀董卓呢?

曹操明知董卓的实力强大,为何还要执意去刺杀董卓呢?

谢友邀答。董卓进京,挟天子为所欲为,废刘辩而立新帝,骄横扈户。他常常夜宿皇宫,随意诛杀大臣。朝中有志之士,早已对董卓恨之入骨,刺杀董卓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三国历史中董卓-三国历史中董卓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做为一个正义的化身,是一个有志青年,为了以后的发展,也可冒险一试。无论刺杀董卓成功与否,于情于理,对曹操是有利的,一来可以壮大自己的声望,二来可广招天下贤士为已所用。于是,就有十八路诸候讨伐董卓,曹操是其一。

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受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根本就预见不到自己今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有理想不错,但是现实更加骨感。

三国历史中董卓-三国历史中董卓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于历史人物就更是如此了。我们看到的历史人物都已经是盖棺定论的。他的一生大事我们都能知道个七七八八。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印象,对于他们的评价都是倒推上去的。这就导致我们很多时候就无法理解一些历史人物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

比如曹操。这位后来的枭雄,在年轻的时候也做过一些让人热血沸腾又很二的事情。比如他曾经热血涌上身,晚上摸进大宦官张让的居所,还带着兵器。被发现后竟然一路闯关,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这和武侠***中的情节是多么的相似啊。

三国历史中董卓-三国历史中董卓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曹操并没有刺杀过董卓。这一段内容是《三国演义》瞎编的。可能把曹操夜闯张让居室的事情融合进去了。

曹操虽然没有刺杀董卓,但是和董卓绝交的事情是真的。他并不喜欢董卓,并弃官回乡重振雄风。

《三国演义》在处理这个***的时候,为了更加合理,所以编了个刺杀的故事。

说来说去一句话,曹操十分不看好董卓。

曹操这个人有眼光,有雄心,有壮志。董卓这人没有政治头脑。东汉朝廷的统治基础是世家大族。董卓进了帝都并没有处理好这些世家大族的关系,直接导致了他的统治根基的不稳。所以,后来袁绍这些一级世家都公开反对这位掌权者。

曹操在当时虽然不是一级世家,但是很世家大族也是有很多渊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也在那个圈子里混的。董卓是想拉拢曹操的,他看中的是曹操身后的关系网,也看中曹操的年轻热血。

但是曹操并不是愤青,他是有脑子的。董卓不拉笼他还好,一拉拢就把曹操吓跑了。

这就是曹操对董卓的看法,用实际行动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谢邀。曹操刺杀董卓,在史书上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三国演义》有相关情节,那么只能用演义的角度评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三绝之一的”奸绝“。而曹操刺杀董卓也是他奸诈的表现,因为曹操想刺杀董卓,结果被董卓无意识破,他改为献刀,瞒过董卓逃跑而去。演义为什么要这么写?说穿了就是为了显示曹操这个人不是一个小奸,是个大奸,这个大奸胆大心细,敢做敢为,他既然敢对董卓动土,就敢成为祸害天下,欺君罔上的大奸之徒。

曹操刺杀董卓,只是***的写法,在历史上并没有。

以曹操的个性,是不会去做这种毫无把握的事。

当年冀州刺史王芬密谋搞***,把汉灵帝拉下马,重新换个皇帝。他把这个密谋泄露给了曹操,曹操批评他说:“您只看到古人轻而易举的成功,却看不到今天形势的不同。竟想用非常手段,抱着侥幸的心态,如此行事,岂不危险!”由此可见,曹操在大事上是极其慎重的,绝不会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冲动行事。

董卓入洛后,全面把持朝廷,把京城实力派人物、司隶校尉袁绍逼走后,废立皇帝,自命为相国,大权独揽。在这一段动荡不安的日子里,曹操都做什么了呢?

他什么也没做,只是冷眼旁观,十分低调。

在隐居数年后复出,曹操比以前更加成熟了,不似当年那么锋芒毕露。因为他认识到,有些事既然不可为,不妨暂且隐忍,静观其变,耐心等待局势明朗化。在董卓与袁绍之争中,他既不站在董卓一边,也不站在袁绍一边,保持中立。董卓擅权后,暴虐无度,为所欲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为了拉拢高级将领,董卓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以收买人心。要不要跟着董卓混呢?

曹操的判断是,此时朝廷日衰,政令难出洛阳,举国动荡,***纷起,地方州郡的军事力量兴起,改变了光武帝以来地方武装薄弱的局面。州牧、郡守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初露端倪。在这种情况下,董卓虽操纵***,势力亦不过局限于帝都,加之废立皇帝,独揽大权,暴虐无度,实是自取灭亡。

袁术与曹操心里都很明白,跟着董卓混,准没好下场,远离洛阳这个是非之地,方是上策。袁术跑了,带着后将军的大印,逃往南阳。紧接着,曹操也弃职而逃。

既然看清了董卓自取灭亡,曹操就不可能跟着他混,他果断地扔了骁骑校尉的信印,逃出京师。董卓得悉曹操逃跑的消息后,大为震怒,向全国发文,通缉曹操。

曹操打算逃回老家,为掩人耳目,他只得改名换姓,不敢走大道,只走小路。行经故人吕伯奢之家,便前去投宿。不巧吕伯奢并不在家,他的儿子们见曹操乃是父亲故友,便留他过夜。然而,就在这天夜晚,留下一桩千古难解的疑案:吕家几遭灭门的血案,***者正是曹操。这件事扑朔迷离,难辨真相。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

当曹操路过中牟时,当地一个亭长发觉他鬼鬼祟祟的,就把他抓到县衙。此时县衙已经接到朝廷的通缉令,倘若认出此人是曹操,势必要将他捆绑押送回洛阳。县令听说亭长抓到一个行踪可疑之人,便派了一名功曹前去审理。该功曹见到曹操后,一眼就认出此人便是朝廷布告悬赏缉拿的罪犯,可是他没吭声。

这名功曹为什么不抓曹操领赏呢?

史书并没有给出解释,我想大概他对曹操不畏强权、抑制恶势力的英雄之举有钦佩之心。如今天下大乱,像曹操这样敢作敢为、有魄力的人,一定会成为光芒四射的豪杰,他怎么能把这样的人抓了向朝廷领赏呢?

功曹就向县令报告说,所抓之人,只不过是个平常的过路人罢了,没有什么过失。县令一听,好吧,那就放人吧。

就这样,曹操得以躲过一劫,安全返回家乡谯县。

曹操是个实干家,如今天下已是大乱,有兵就是草头王,曹家三代荣华富贵,积累的钱财不在少数。他变卖家财,在陈留郡招兵买马,招募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加入山东反董卓联盟,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军旅生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中董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中董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