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兵力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宋朝兵力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宋时期各国人口兵力?
北宋(960—1127年):
北宋初年仅有户650万左右。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1078年-1085年)年间,全国有户1600万。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宁元年(1102年)全国有户2,000万(实际各路相加为1730万)。北宋大观三年户数达2088万,人口约1.1275亿人。
南宋(1127-1279年):
根据估计,南宋在人口峰值阶段,全国人口达到8500万。若以绍兴卅二年(1162年)与崇宁元年比较,两浙路户口增加26万户、江南西路增加42万户、福建路增加33万户、潼川府路增加24万户,夔州府路增加14万户。宋朝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10万户以上的城市有50个,其中杭州人口过120万,开封人口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城市。
西夏(1038—1227):
资料比较缺乏,根据考证,北宋时期,西夏总人口约为189万。南宋时期,约为300万左右。
辽(916年-1125年):
据考证,辽朝鼎盛时期,人口数量约为1056.9万。
金(1115-1234年)
据考证,金朝鼎盛时期,人口数量约为5400万。
大理(937—1254年)
鼎盛时期,人口数量约850-900万左右人。
蒙古各部(以1206年被铁木真统一时计算),人口数量约为128万人。
北宋时期的几个少数民族***,辽国大概有900万人口,由于辽国是游牧民族,可以动员五十万的兵力。
西夏国大约有200万左右的人口,兵力大约总动员起来,也能有四十万左右。
还有一个段誉的大理国,最鼎盛的大理国能有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兵力能有个10万人
北宋人口最多的时候有12600万人,
北宋的常备军最多时候也达到了120万!
差不多每100个老百姓就有一个兵;
辽国人口有900万到1000万,其中宋朝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就占了辽国1/3的人口数量!
辽国常备军有30万,其中机动灵活的骑兵占多数!
西夏人口最少,只有250万人,常备兵力10万,最大极限兵力,也就是全民皆兵那一种可以扩充到50万!
辽国、西夏和北宋三国之间的互动关系,往往是辽国和北宋为主导关系,西夏往往作为辽国附庸与宋国对抗!
宋朝扬文抑武,当兵是下等出路。不过宋朝的救灾制度完善,遇有大灾大荒,常常以征兵的形式吸收流民以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加上罪人常被处以充军的刑罚,所以也导致了北宋时出现了军队人数的最高点—125万9千人,宋朝财政的70%用于军队。
如果算上辽国和西夏的军队人数,此时的华夏地区总兵力远超200万。
在宋朝和明朝一个游击将军能带多少兵?
宋朝和明朝卫所制下虽然号称全卫皆兵,但真正能算兵的,并不多。
非要说个数的话,把总号称战兵440人。千总约1000人,守备、都司、游击大小相制并不吏属; 人数没个准。参将、副将、总兵官也是大小相制。总兵统兵在万人以上。游击统兵在千人以上宋朝的军力为何如此孱弱?
关于宋朝的军力是否孱弱,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宋朝外战疲软,立国以来吗,无论是对辽朝、金朝、元朝,甚至是小小的西夏,都是连战连败,导致国土狭促,这确实是事实。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朝在对外作战中其实也有不少胜仗,而且在蒙古崛起的大环境下,南宋能够撑了近五十年,是比较有战斗韧性的。
应该说,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而言,宋朝的军力还是较弱的,尤其是和汉唐明之类的大一统王朝相比,更是如此。两宋少有的几次胜仗都来自于被动防御,能够长期抵抗蒙古,有敌情变化、人文传统、地理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宋朝军力较弱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的总根源是“崇文抑武”治国思路造成的,具体到微观层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武将无法得到完全信任。宋朝皇帝对武将有天然的猜忌心,不鼓励武将开边击敌,认为武将立功,容易造成尾大不掉,弊大于利。一旦个别武将受到特别信任时,文官集团都会本能性地予以抑制。比如宋仁宗曾表示名将狄青是忠臣,完全可以信赖。此话一出,文官立刻反驳:太祖赵匡胤不也是周朝的忠臣吗?显然,赵匡胤以兵变开创宋朝的事实,一直成为文官抑制武将的最大理由。因此,一些优秀的将才往往过早凋零。
第二,武人军人遭到轻视。宋朝的文官地位很高,但军人地位就相对低,宋朝士大夫阶层很多不屑于投笔从戎。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尧咨,就是一个擅长射箭的文官,宋真宗曾想提拔他的职级,让他改列武将序列,但遭到家人反对,认为这样有辱“士林”。如此观念下,优秀的人才就难以流向军人阶层。《水浒传》中,不少失意的武将上山为寇,来招安的文官趾高气扬,其实也是宋朝社会缩影的一个投射。
第三,将从中御的传统。宋朝对武将的抑制不仅体现在地位和待遇上,同时在具体军事问题解决上,也喜欢束缚其手脚。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喜欢直接干涉前线战将的具体部署,不顾战情瞬息万变的事实,颁发阵图、制定方案,让军事行动失去了机动性。北宋仁宗、神宗时期时期,演练阵法、研究阵图一度盛行,这种时尚谈兵的做法也不符合军事实情。
第四,募兵制影响兵源素质。宋朝实行的募兵制使得从军成为终身行业,职业兵没有激励裁汰机制容易懒于训练。甚至出现京师禁军“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侍之;禁兵给粮,不自荷,雇人荷之”的情况,也就是说,士兵连自己行装和粮食也懒得带,而要雇别人代运,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第五,文官掌管军事。作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的枢密院除了两宋初期有武官任枢密使、副使外,大多数时候为文官掌管。文官中自然也不乏优秀的军事人才,但简单一律地“以文制武”显然是不恰当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兵力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兵力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