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骑兵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宋朝骑兵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宋有多少骑兵?
北宋的骑兵数量受制于不同时期的东亚政治格局,特别重要的就是马源。
在西夏王朝逐渐崛起并占领河西走廊后,阻塞了前往中亚与西亚这些骑兵与马源发达地区的交流通道,同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于是宋朝只能将主要来源转向已经分裂的吐蕃部落,特别是青唐地区。
在宋真宗时期曾经做到马匹数量达到20万,但骑兵的训练往往才是最致命的。
用之有限,苟墙进而前,小有不利,则莫之能止。再过三十年左右,训练更加废弛,已经有很多所谓的骑兵根本不能做到披甲上马,即便是相对骁勇些的军队,在马上射击时也拉不动重弓,经常射不中目标,箭飞出一二十步就落到了地上。而且宋军的马也比不上辽朝和西夏,配马率能达到七至八成的部队就算很不错了,很多编制为骑兵的士兵其实根本连一匹马都没有,而西夏,辽,金这些***骑兵正军都有不止一匹马。
对于北宋来说,大概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驻守在宋夏边境的西军了,帝国也总是将有限的马匹供应给他们,毕竟西夏与宋朝总是处于时不时的作战状态中,但总体来看北宋的骑兵无疑依旧是短板。
宋神宗曾经下诏——“马步军并以十分为率,马军一分习枪刀,余习弓。”也就是说,有限的骑兵中作为突击重骑兵,强调近战能力的只有一成。
而北宋的军种配置,注定无法让骑兵展现出锋芒,缺乏突击重骑兵,帕提亚战术就无法使用,而依赖步兵学马其顿方阵和伙伴骑兵的配合战术吧,北宋的步兵方阵又不像马其顿方阵那样具有强悍近战能力,因为其依赖于大量的远射兵种,即神臂弩手来给予敌人杀伤,而如果没有骑兵牵引敌军重骑兵主力,发动反冲击,让北宋使用斩马刀和长斧的重装步兵直接硬扛敌军冲击,那代价实在太大,而且士气也成问题,这也就是岳飞郾城之战获胜的关键。
有人说历史上宋朝军队拥有22万骑兵,并且实力雄厚,但是还是打不过西夏国,这是怎么回事?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小瑕疵,北宋和西夏常年交战,从仁宗到徽宗一共打了五次大规模战争,只有第一次打败、第三次小受挫折,其他几次都是赢了的。徽宗时候童贯(就是你们知道那个奸臣加太监)把横山城都攻破了,要不是靖康之变,西夏很可能就灭国了。所以北宋并不是打不过西夏,只是因为北方有辽国牵制,没法集中力量进攻。辽国也是同样的局面,西夏其实是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国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若问题具体到第一次宋夏战争,宋朝确实经历了三川口、好水川等一系列惨败。我仔细翻了翻《宋史》的兵志,那时候仁宗在位,统计下来骑兵数量确实有22万以上。但这22万是全国的骑兵数量,几乎不可能投入到同一场战争里的。我又仔细算了一下,北宋的禁军骑兵指挥一共有约543个,而这些指挥有223个是在开封府的。真正在战场附近的骑兵指挥只有96人,算一下平均数我们就可以知道,第一次宋夏战争时,北宋的参战骑兵不会超过4万。开封的禁军骑兵没可能调过去,因为北宋时防御方,根本没来得及调动就输了。所以第一次宋夏战争中北宋的骑兵数量是少于西夏的。
以上的推论还是刨除了宋朝骑兵是否存在有兵***,或者马匹是否达到战马条件做出的。要知道战马和驮马是有很大区别的,从喂食到运动量,再到命令服从性都是有很苛刻的条件的。拿北宋最精锐的骑兵静塞军举例,必须每人五匹马,骑兵能开200斤的强弓,统一使用钩镰枪。人马皆被重甲,马匹负重超过300斤。这样的条件不是普通驮马可以达到的,所以数量始终没超过三千。
总结以上,老朽的拙见是,宋军在第一次与西夏的战争中,无论骑兵数量和质量都劣于西夏,22万骑兵不过是个噱头而已。且彼时西夏主攻,北宋主守,骑兵的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主要是重文轻武,冷兵器的封建王朝,对武将是重点防备的,宋太祖还压得住,子孙心里就没那么自信了,于是用文压武,将军受打压上升通道要倚仗文官,于是就没那么拼命了,最后积重难返直到南宋灭亡!始于宋初制度设计!
宋朝并非是打不过西夏,宋朝战斗力远比西夏强得多,问题是即便胜了也无法重创西夏。相对于辽国也是一样,宋朝国力远强于辽国,军队战斗力也很强,但是想重创辽国很难。
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军费开支又是极其庞大的,会严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提出了岁币政策(那看似软弱无能的岁币,正是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老夫子提出的)。岁币看似是宋朝软弱无能的表现,其实其中包含了极其高明政治智慧。
虽然每年宋朝都要给辽国和西夏几十万的岁币,但这点钱只是国内一两个大县的税收对于宋朝来说就是九牛一毛,比起与西夏和辽国开战那庞大的军费开支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这几十万的岁币分到两国的官员贵族手里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样不但可以打消了他们出兵掠夺宋朝百姓的心思,而且可以助长他们的懒惰奢靡之风。而辽国和西夏国内的生产又是非常落后的,所以两国贵族要想好好的消费这笔财富只能通过榷场来向宋朝购买他们需要的东西,而辽国和西夏的百姓也需要通过榷场来换取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这样宋朝就可以通过榷场将这几十万岁币翻番的赚回来。
就这样宋朝通过不但不亏而且赚钱的岁币政策,不但消除了边境兵祸,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而且使得辽国和西夏贵族官员奢靡懒惰之风盛行,慢慢的腐蚀两国军队的战斗力。
要说宋朝对西夏的战争,虽然有狄青这绝世猛将在时也赢过很多次,但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这三次惨败,就已经够狼狈了,这三大惨败每次都是全军覆没,多次交战下来,损兵折将,丧师失地。
按理说北宋时期财政比较富裕,兵将还是比较多的,而西夏是个偏居***,就那么点人口,动员起来的兵也不多,败在什么地方呢? 有这么三点,我们可以一起研究:
一是重文抑武。文臣才能在治国理财方面,武将才能就要用在治军打仗方面,这两方面不应该分个贵贱,可宋朝这点上做到了极致,当兵的脸上要刺字,而军事将领则无法彻底掌控军队,他们的指挥行动基本都被不懂军事的文官束缚着,战场形势是瞬息万变的,指挥僵化的宋军在进退灵活的西夏军队面前,就显得比较被动。
二是情报不明,力量分散。宋军虽多,但在不明战场情况之下就喜欢兵分多路,而西夏军队情报工作做的比较到位,且力量集中,正面强攻不行就搞游击,战术很灵活,其实这和第一点遥相呼应,宋军僵化的行动就是外行指导内行的后果。
三是领导软弱。除了一些领队文官软弱以外,宋朝皇帝大部分也不强硬,如景佑五年十一月,李元昊用贺表羞辱了宋仁宗,然而皇帝却默不作声;景德元年,辽军南下,还没打宋真宗在一干大臣的建议下就准备跑了,多亏了寇凖一力阻止,而就在胜利在望之时,宋真宗又一心求和,赶紧签订了澶渊之盟,让辽国由败转胜。
有人说一只老虎带领一群绵羊可以打过一只绵羊带队的一群老虎,就是这个道理,两军对垒,还没打自己领导就先怂了,打起来自己能力再强周边同伴却束缚你手脚,不让你发挥,这样的军队再多百万又岂能不败?
北宋为何不能建强大的骑兵部队?
冷兵器战争时期,骑兵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骑兵有优于步兵的机动性和冲击性,尤其是在马镫被发明以后,华夏汉族逐步放弃了战车,改为更加机动的骑兵。骑兵的历史最早源于殷商时期,但是成建制的骑兵部队,从战国开始,赵国因为地处四战之地,和游牧民族交战经验丰富,率先推行胡服骑射,自此中国开始推行骑兵作战。秦汉以来,中央***都非常重视骑兵部队的培育。
题主的问题,北宋为何不能建强大的骑兵部队?
骑兵部队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经济实力。
骑兵部队很费钱,国力如果不雄厚是养不起骑兵的。骑兵士兵的培养都是筛选精锐之士,好比现在培养飞行员一样,是高等兵种。而且骑兵的盔甲武器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重装骑兵的盔甲。
宋朝民间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自然是不缺钱的。所以经济实力上蓄养大规模骑兵部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国家财力足够支撑。
第二,马源。
骑兵自然是要马的,但是中原大地不产战马,擅长征战的战马,必须是体型高大,长于奔袭,耐力足够。有人肯定说云贵,福建都是产马的,确实,但是这些马不能作战,主要原因就是体型太矮,耐力不足。
汉武帝时期为何一直工大河西走廊和河套区域,最关键问题就是争夺优质牧场和北方良马。汉武帝两次发动对大宛的战争,本质就是抢夺汗血宝马的马种。因此说,北方优良的战马才是骑兵所需的。
可惜的是,北宋时期,西北有西夏,占领了河西走廊,切断了河西和西域的马源。北方有辽国,自山西以北的区域都是辽国疆域,北宋过居然连一块优质的草原都没有,战马马源更是没有。
所以北宋不能建骑兵部队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优良战马来源,北方少数民族死死扼守了马源,不卖战马给北宋朝廷。
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作战,似乎总是受制于马匹短缺,这一现象在北宋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人认为,北宋的军事实力孱弱,与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有很大关系。可是北宋为什么不能建立这样一支骑兵部队呢?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为何供养马匹的能力,尚不及游牧民族?
1. 天生缺陷:
悲剧的宋王朝只占据着传统的中原农耕地带,没有大规模饲养马匹的天然牧场
宋朝的悲剧命运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在五代十国时期,儿皇帝石敬瑭为了自保,将燕云十六州悉数送给契丹人。至此,中原***的屏障全失。
盛产马匹的蒙古草原,被辽国控制着,西北的马场也被西夏控制,悲剧的宋王朝只占据着传统的中原农耕地带,没有大规模饲养马匹的天然牧场
2. 城市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蓄养牲畜的成本。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手工业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这种繁荣必然带来许许多多规模巨大的城市。城市规模与密度的提高,使未经改良的天然牧场变得稀少,牲畜只能在那些人工种植牧草的牧场上生存。牧草的缺乏与昂贵就严重限制了牲畜的数量。
3.北宋若想建立一支高效而庞大的骑兵部队,长期维持那支骑兵部队的成本,绝不仅仅是养马和训练所消耗的钱粮那么简单。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蓄养牲畜的巨大成本差别才是摆在******面前不可逾越的鸿沟——游牧民族没有城市,或者只有很小规模的城市,他们生活的地区遍地是天然牧场,在这些地区,蓄养牲畜的机会成本微乎其微。而农耕民族却要付出耕地减少,百姓挨饿的成本,这对农耕民族却是致命性的!
如果北宋强行增加牧草的种植面积,就会以国民的饥饿和工商业萎缩为代价,这些代价是宋王朝不能承受之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骑兵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骑兵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