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没兴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没兴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中国人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格外的感兴趣?对比其他历史时期有什么不同吗?

为什么中国人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格外的感兴趣?对比其他历史时期有什么不同吗?

人们常说女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历史情况好,不如写得好。

三国历史没兴趣-三国历史没兴趣的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时期上下六十年,没有外侮,只有内斗。斗的轰轰烈烈,写的异常好看。

人们通过书籍、评书、大鼓、戏剧、***等文艺工具,对三国故事非常了解,对书中颂扬的忠义孝信等传统的优良品德甚为赞赏。

三国历史没兴趣-三国历史没兴趣的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综上,三国应沾了作者陈寿和与名著作者罗贯中以及后来各种文艺类作者和导演、演员们与各种工作人员们的光。

是与不是,有待探讨或共商确了![捂脸][大笑]

三国历史没兴趣-三国历史没兴趣的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对三国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对于这种观点,本人持保留态度。我认为,这种观点正好本末倒置——正是因为中国人对三国历史格外感兴趣,才会产生《三国演义》这本书。(当然,这本书对人们喜欢三国史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核心原因!)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这部书是明代写成的,也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但其实《三国演义》是罗贯中以《三国志》为蓝本,结合当时流行的关于三国历史的评话、戏曲和民间传说等写成的。

因此可以说,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问世之前,中国人对三国历史已经是格外感兴趣了。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对三国史感兴趣呢?本人分析应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中国人对没有外辱的乱世的历史感兴趣,如战国、三国都是打内战,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没有外来的屈辱,所以特别感兴趣。而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带有外辱的历史,就不那么感兴趣,因为不忍去回顾。

二、三国的权谋多、谋士多,通过精彩绝伦的权谋以及谋士之间的较量,可以把东汉末年的几十股势力,慢慢变成***,最后三家归一,实现大一统。这个统一的过程,大约用了90年,期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正好3—4代人的事。而战国时间太长了,人物也多,容易记不住,细节上很难拿捏把握,因此中国人对战国史的兴趣稍微更小。

三、三国史其实是一部中产阶级的奋斗史,曹操、刘备(虽然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家族已没落)、孙权,这几个三国的奠基者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开始地位都不高,与世家大族难以匹敌,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才智,击败刘表、刘璋、袁绍这些人,建立一番功勋。另外,曹操、刘备和孙权的部下很多也来自底层或中产。因此,三国能给人们以激励,给底层与中产人们以代入感。

三国历史被大家普遍喜欢,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国人物的精彩是最好的故事题材,而故事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工具。

生逢乱世,各色英雄人物轮番登场,各展奇谋武力的故事本身就非常的吸引人,而且后来这段历史更是被大作家罗贯中用妙笔写成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成书加速了三国历史的推广。

虽然《三国演义》不完全是历史,但是《三国演义》这本***的成书对三国历史的推广绝对是居功至伟。

一个普通人如果不是出于爱好或是工作需要,他是绝对不会去翻看《三国志》的,但是有了《三国演义》,普通人就可以把三国的故事当成是业余消遣。

即使古代人识字量不高,也完全可以把三国的历史当故事来听,“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喝断长坂坡,赵子龙七进七出,七擒孟获这些都是最好的故事素材,如果加上说书先生的演绎,三国故事绝对是普通百姓茶余饭后最好的消遣

三国人物也更加吸引人,可以很容易被贴上标签,便于大家传诵,例如奸雄曹操、武圣关羽,仁德刘备,无敌吕布等。这些标签会加速故事传播和大家的喜爱。

其他的历史时段,比如同是乱世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就没有这样个性鲜明的人物,这几段历史中,主题就是***和背叛,没有英雄之间的互相对抗,即使写成故事大家也不爱看。

而且大家看三国都能找到自己的需要,比如喜欢谋略的可以去看曹操和诸葛亮,喜欢武打的肯定对吕布关羽情有独钟。而且可以幻想,如果自己也处在三国,该如何大展拳脚,毕竟三国时期是出名求贤若渴的时期,只要有才华就很容易展露头角。

到了现代以后,日本人又通过游戏这种形式向全世界推广三国文化,让大家可以切实参与进来,让更多人体验了三国的魅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没兴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没兴趣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