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时期的历史文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夏朝时期的历史文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夏朝前的文物有哪些?
夏朝的文物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最具代表性、规格最高,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直接影响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创了铸铜之风,开启了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首推这类镶嵌绿松石铜牌饰,这类铜牌首见于二里头遗址,目前所见有十几件,零散的收藏于国内外。
有,半坡村那些陶罐,则属于夏朝之前的,在黄河流域的文物,是最为出名的!如果想再长远一些,就是那些原始人的石斧,还有石器。
有,半坡村那些陶罐,则属于夏朝之前的,在黄河流域的文物,是最为出名的!如果想再长远一些,就是那些原始人的石斧,还有石器。
中国的夏朝有几百年历史,为什么找不到出土文物来证明它的存在?
夏朝是否存在,一直是中外历史学家争论的话题。外国历史学家一直以没有历史遗迹证明而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然而中国历史学家一直强调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有力证明了夏朝的存在。即前几年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它的宫殿遗迹在商朝的地层下面,说明在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是存在的,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夏朝的存在,把中国的文明史又向前推进了好多年。
出土文物夏朝具有怎样的特点?
当时的青铜铸造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夏代王都二里头遗址铸铜作坊应当是由王室官吏经营管理的。其次,夏代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是礼器和兵器,表明在奴隶制度下的夏代铸铜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用来满足奴隶主贵族的需要。再次,从铜器出土的数量、种类和器形看,夏代铜礼器的组合十分简单,主要是以铜爵为主,在发现铜礼器的11座墓中,就有9座有铜爵,而且有两座墓中发现铜爵各两件。
夏朝都有哪些文物?可不可以发出来看看?
夏朝的文物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最具代表性、规格最高,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直接影响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创了铸铜之风,开启了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首推这类镶嵌绿松石铜牌饰,这类铜牌首见于二里头遗址,目前所见有十几件,零散的收藏于国内外。
1981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为首次发现,国家博物馆藏。
1984年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1987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400多片绿松石片,经过了4000多年,至今未脱落一片。
以上三件是能明确出土地的出土物,出土时均位于墓主人的胸腹部,同时伴有铜铃出土。这三件镶嵌绿松石铜牌整体均作兽面形,然而,尽管都是从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在细节上又各有不同。1981年出土的这件铜牌兽面纹的眼部呈圆粒形,两角长而上扬,不同于后来的兽面。1984年出土的这件铜牌面部尖喙,眼睛呈梭形。 圆形眼和梭形眼的差别或许是雌雄或阴阳之别。
区别最明显的是1987年的这件,虎鼻状直鼻,下颌有数颗利齿,身有鳞状斑纹。所以,或许尽管都是兽面纹牌饰,但或许有不同的动物原型。
日本,美秀博物馆藏品,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与1987年出土的这件风格类似,都是兽身分节、成鳞片状,鼻长而挺直。
佳士得,2015,844万港币成交。
这类镶嵌绿松石铜牌从二里头文化,一直延续至商代。从镶嵌绿松石到逐渐简化成未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这类铜牌的两侧均有穿孔,在当时应该是穿绳之后佩戴的,至于怎么佩戴至今尚不明确。
在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区的一座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类似的绿松石龙形器,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同样发现于墓主人的胸腹部,伴随一件随葬的铜铃。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铜铃大小不一,铜铃的铃舌均为精心打磨的玉石。在当时应是作为一种乐器与铜牌组合使用。
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多片绿松石片拼嵌而成,长约64.5厘米,头部有托座。与上述的几件镶嵌绿松石铜牌一样,绿松石龙形器的鼻骨长而挺直。有学者猜测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绿松石龙形器简化版。
对于镶嵌绿松石铜牌,目前有太多的未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兽面形的造型与史前玉器的神***面纹、三代青铜器上流行的兽面纹,应该有着承上启下的渊源。
唯一一件青铜鼎,网格纹青铜圆鼎。
铜盉和铜斝
青铜爵,为最早的青铜容器。
玉器
二里头出土的玉器大多为长条形的,有牙璋、玉戈、玉刀、玉钺等,还有似璧非璧的“玉璧戚”。
涂朱石璋,198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朱”即朱砂。
二里头出土的牙璋也被部分专家称作为“龙牙璋”。河南新郑望京楼、四川广汉三星堆、香港和越南出土的牙璋,与二里头“龙牙璋”一脉相承。
七孔玉刀,二里头出土的带孔玉刀的眼孔数均为单数,应该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
陶器
陶三足盘,夏代,1988年河南新密曲梁遗址出土。
- 二里头遗址出土卜骨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时期的历史文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时期的历史文物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