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史记录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历史记录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夏商周时代用什么记录文字?
  2. 史记对夏朝和商朝都有详细的描述,司马迁是如何获得一两千年之前的史料的?
  3. 夏商周之前是否还有一个象朝吗?这些历史记录会被秦始皇烧掉了吗?你怎么看?

中国夏商周时代用什么记录文字?

夏商周时代,那时候中国四***明的之一纸,还没有发明应用。所以在这一时期人民或者学者用以记录文字的工具一般是龟甲,兽骨或者是青铜器上,以便流行于世。

夏朝历史记录表-夏朝 记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还有就是把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史记对夏朝和商朝都有详细的描述,司马迁是如何获得一两千年之前的史料的?

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

夏朝历史记录表-夏朝 记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每朝每代都设有史官之职,曰太史令,其中又分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记录不同的活动。如外交、内政、宫庭、祭祀等。自唐朝以逮当政干涉史官故已失去了真实性,历史学家均用“隔代修史”及参考野史来对官方史进行修正,使其更具有真实性。野史即民间文人写的有关历史,大都以传记形式,如清代野史“清史烈传“以写权贵个人而反映当时的史况。相较而言不受官方压抑,更具有真实性。本人学术浅有误之处,望谅!

题干又是错的,《史记》何曾对夏朝、商朝有详细的描述了?

夏朝历史记录表-夏朝 记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史记》中,关于这两个朝代的描述实则十分简略,这一点简单看看目录就可以了然——

  • 关于夏朝的篇目:

本纪:《夏本纪》

世家:无

列传:无

  • 关于商朝的篇目:

本纪:《殷本纪》

世家:各诸侯世家中,部分涉及商末周初的历史

列传:《伯夷叔齐列传》

从目录来看,关于夏朝的记载基本上是缺省状态,关于商朝丰富一些,但是也算不上丰富详细。

然后我们再来观察下内容——

以《夏本纪》为例,其大部分篇幅都只与大禹一个人相关,这部分有三千多字,内容主要是记载大禹治水,勘定***的事迹。

而夏启之后整个夏朝的记载,一共才八百多字。关于很多夏代君王的记载,都只是记录世系,就是这种画风——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

关于这些王的具体生平事迹?抱歉没有。

也就是说,从比例上说,大禹:之后所有夏代君王=4:1,这个比例明显是不协调的,为什么不协调呢?无非是可以搜寻到的文献太少了。《殷本纪》因为商朝遗留的历史信息略丰富一些,所以从比例上讲显得协调很多,但依旧十分粗疏。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生活于春秋后期的孔子就感叹文献的不足,无法证明他对于夏、商两朝礼仪的认知。司马迁生活于西汉,经过战国的烽烟与秦始皇的那一把火,能留存的上古史料必定是更少了。

这个问题有错误,《史记》对夏朝和商朝的记载非常简单,并不详细。

对于夏朝历史,司马迁只写了一篇《夏本纪》。其中记载最多的人物是大禹,大约写了3000字,肯定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而关于夏朝的其他内容则写了不到1000字,只是补全了帝王世系而已。

而夏朝国君们的详细事迹并没有记载,唯一有点记载的是国王孔甲吃龙肉的故事,还听起来有点玄幻。

关于商朝的内容虽然要比夏朝丰富很多,除《殷本纪》外,还有《伯夷列传》,在其他相关人物传记中也涉及到了一些,不过远远比不上之后时期的历史。

为何司马迁之对夏朝和商朝历史记述如此简略呢?

因为当时可供他参考的文献资料非常少。

夏商两代距离司马迁写书时已经有2000年左右,年代太过于久远,所以许多资料没有留传下来。别说司马迁了,就是春秋时期的孔子都感叹夏商两代的资料太少,无法印证他对于那时礼仪制度的猜想。

而孔子修书的时候对许多文献进行了删减修改,许多资料失传。再加上春秋战国和秦汉的战乱,许多文献又毁于战火,司马迁能看到的资料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司马迁写史并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极尽所能的搜寻史料

司马迁搜寻史料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各地寻访。司马迁在20岁的时候就外出寻访,纵观山川形势、历史古迹、询问老者、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传说和书籍,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各地,搜寻到许多珍贵的史料。

第二种是查阅官方资料。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家族,他的父亲司马谈在西汉做了近30年的太史令,司马迁从小耳濡目染,后来子承父业,继任为太史令,为他查阅官方资料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另外司马迁写史的笔法较为公正客观,特别是他遭受宫刑之后,更是对强权充满了批判精神,这是史家难能可贵的品质。

所以《史记》中关于夏商两代的历史还是较为可信的,后来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也证实了《史记》中的许多相关内容。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司马迁能获得的史料,超不过一千年。

司马迁能看到的内容,成书时间也最早的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离他最多五六百年。

再早的,他也只是能抄多少算多少。最多有多个著作,互相印证一下而已。

《史记》对夏商周的记录,基本没超出战国时期研究的范畴。

司马迁之前,得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史料最多的人应该是孔子,就连他也只能说: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你说司马迁能得到多少更权威更靠前的资料?

  • 流传到春秋战国时的夏商周资料,大多数被孔子毁掉了。

  • 春秋战国各国的史料,秦始皇又烧了一部分。

就算司马迁,也只能是你抄我我抄他,剩下的,推断、判断、编纂。

可以说司马迁是推断判断编纂的相对靠谱的,那是因为他的严谨和客观,但是他也能为无米之炊。

司马迁已经做到了极限,也就这样了。

司马迁精确梳理、辨识出了商王的世系(包括商先王),除了漏记了商王“祖己”、弄错了几位商王的即位顺序,其它记载竟然与甲骨文中辨认出来的商王世系一模一样、毫无偏差。

这是相当厉害了,要知道对他来说都是1500多年前的事情了。

可以说,这是可能的极限。就是现在,又出土了那么多青铜带铭文和甲骨文,和司马迁能做的,也没有跨越式的发展。

因为远古历朝历代都有史官,有真实记载的历史文献流传下来,不清楚的细节,还可以走***间的流传,而史官本身也会了解许多远古的历史。当然,要真实描述上千年以前的历史,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是司马迁和《史记》的伟大之处!

夏商周之前是否还有一个象朝吗?这些历史记录会被秦始皇烧掉了吗?你怎么看?

可能不是象朝,而是古唐朝(唐尧)和虞朝(虞舜),他们都可能是开国之君,因为禅让一直带着血腥,尧舜禹并列的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一样是一个王朝的开启者,中国历代表可能是这样的:炎黄帝,唐,虞,夏(含寒),商(殷),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楚汉争霸,西汉,新,东汉(含更始帝),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北)魏,(东,西)魏,(北)周,(北)齐〉,南朝〈(刘)宋,(南)齐,(萧)梁,陈〉,隋,唐(含(武)周),后〈(朱)梁,唐(沙陀李氏),(石)晋,(北)汉,(郭)周(含柴荣)〉,十国,辽(契丹),(北)宋,(西)夏,金,蒙古(元),明,清〈含(后)金〉(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大天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历史记录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历史记录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