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隆中和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隆中和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演义内容如此的多,但初三教科书中为什么要选择隆中对?
  2. 请贤才三顾茅庐 隆中对天下三分告诉我们的道理?
  3.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描述了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三国演义内容如此的多,但初三教科书中为什么要选择隆中对?

据襄樊某报7月18日披露:教育部在1988年年初语文更换新教材时,将《隆中对》从语文教材中删去了。

隆中和三国历史-隆中和三国历史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事引起了当时襄樊市***的注意。在***的“重视”下,2001年3月,襄樊市派专人为《隆中对》再次编入教材到教育部游说。教育部有关领导让他们去找出版社。于是他们又找到了负责教科书编订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主任。语文室主任告诉他们:“《隆中对》的确是一篇好文章,至于能不能上教材,还要通过编审委员会的专家审定。”游说人员无功而返。襄樊市领导并不灰心,他们经过一番思考后第二次进京。此次,他们通过私人关系直接找到了出版社社长。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社长并未表态。连续四次进京活动未果,***决定亲自出马,并很快见到了出版社社长。两人会晤之后,社长对***的举动大加赞赏:“你这个堂堂大***,会为一篇小小的文章大动干戈,一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让全国亿万中学生知道隆中、了解襄樊,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呀!” 2001年10月,经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专家组评审,确定《隆中对》与《出师表》一起,编入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隆中对》确实是一篇好文,这是世所公认的。但选不选得进教科书,这是由专家来定夺的。因为一篇文章选入教科书,肯定要符合一定的标准或者原则,并不一定好文章都非要入选教科书不可。我想编撰教材的专家,肯定也不会轻易地改变这些标准或者原则的。

请贤才三顾茅庐 隆中对天下三分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顾茅庐告诉我们道理:

面对人才,你要放下架子,心平气和的去交谈。不要看不起任何身份的人,就是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了,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就不怕四处碰壁和出丑,也才会经受得住更多磨砺。明白其中内涵,让你少走许多弯路。

隆中和三国历史-隆中和三国历史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演义》中,刘备诸葛亮的情谊一直以来都被传颂。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而刘备三次去,三次都有收获,都有感悟,这也可能是诸葛亮对他的考验。

三顾茅庐内容大概:

隆中和三国历史-隆中和三国历史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描述了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描写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指出了曹操占天时优势,孙权占地利优势,而刘备占人和优势,构思了刘备要先取荆州再图西川,联合东吴孙权集团共同对抗曹操集团,而第一步需要先图取荆州,占据荆州后再图西川沃土,从而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诸葛亮通过对当时天下形势的深入分析,区别了各种矛盾的主次,抓住曹刘这一主要矛盾来制定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而明确“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方针。

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通过赤壁之战等多次战役,刘备成就了一番政绩,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

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不可能了。

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

***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隆中和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隆中和三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