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隆中和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隆中和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演义内容如此的多,但初三教科书中为什么要选择隆中对?
据襄樊某报7月18日披露:教育部在1988年年初语文更换新教材时,将《隆中对》从语文教材中删去了。
请贤才三顾茅庐 隆中对天下三分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顾茅庐告诉我们道理:
面对人才,你要放下架子,心平气和的去交谈。不要看不起任何身份的人,就是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了,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就不怕四处碰壁和出丑,也才会经受得住更多磨砺。明白其中内涵,让你少走许多弯路。
《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情谊一直以来都被传颂。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而刘备三次去,三次都有收获,都有感悟,这也可能是诸葛亮对他的考验。
三顾茅庐内容大概: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对描述了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描写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指出了曹操占天时优势,孙权占地利优势,而刘备占人和优势,构思了刘备要先取荆州再图西川,联合东吴孙权集团共同对抗曹操集团,而第一步需要先图取荆州,占据荆州后再图西川沃土,从而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诸葛亮通过对当时天下形势的深入分析,区别了各种矛盾的主次,抓住曹刘这一主要矛盾来制定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而明确“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方针。
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导下,通过赤壁之战等多次战役,刘备成就了一番政绩,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苏洵认为,诸葛亮只以关羽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
孔明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不可能了。
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
***赞同苏洵的这一观点,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隆中和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隆中和三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