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的历史除了史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的历史除了史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夏朝时的教育场所?
  2. 除了《史记》之外,还有什么典籍记载了三皇五帝和夏朝上古时代呢?
  3. 史记对夏朝和商朝都有详细的描述,司马迁是如何获得一两千年之前的史料的?

夏朝时的教育场所?

夏朝的主要教育机构是庠、序、校。庠,早在有虞氏时期就有了,最开始是氏族部落储存粮食和赡养老人的地方,《孟子》说:“庠者,养也。”

夏朝的历史除了史记-夏朝有史书记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氏族的年轻人往往到这里请教老人,于是庠也就演变为了教育机构。

序,可能是夏朝用来教育射箭的地方,《孟子》说“序者,射也。”

夏朝的历史除了史记-夏朝有史书记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序逐渐发展成为了贵族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

庠序都是中央贵族的教育场所,而校则是地方性的学校,《史记·儒林传》说:“乡里有教,夏曰校。”

夏朝的历史除了史记-夏朝有史书记载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校最早可能是圈地养马之地,后来成为了军事训练场所,成为地方贵族的教育场所。

除了《史记》之外,还有什么典籍记载了三皇五帝和夏朝上古时代呢?

典籍记载虞夏***,史记五帝夲纪记载十六篇***。

儒家五经之一《尚书》,对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比较完整、清晰的典藉记载。

秦朝博士《伏生夲》之《尚书,虞夏篇》记载:尧典5文、舜典8文、大禹谟3文、皋陶莫1文、益稷4文、禹贡6文、甘誓1文、五子之歌6文、胤征2文共36***。

朋友们好,我是一个喜欢用哲学思考历史,用逻辑探索真相的人。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除了《史记》之外,还有什么典籍记载了三皇五帝和夏朝上古时代呢?


除了《史记》之外,记载了三皇五帝和夏朝上古时代的书其实有很多。《山海经》、《三坟五典》等都有人回答了。我就说一本稍稍偏门的吧。

这本书名字叫《拾遗记》。作者是东晋的王嘉,字“子年”,所以这本书也叫《王子年拾遗记》。

王嘉,是当时的一个方士。所谓“方士”,就是信仰谶纬学说,擅长祭拜鬼神、炼丹长生的“高人”,也称法术之士。


《拾遗记》原书19卷,220篇,由于苻秦时期的战乱,典章散失。到南朝梁代的萧绮缀拾成文,合为一部,改编为10卷。前九卷记述了上古庖栖氏、神农氏、轩辕黄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夏禹等上古时期人物的故事。

不过,这本书历史上给它定位为“志怪***”,认为它的内容荒唐怪诞,是道听途说的传闻。而且书中宣扬神仙方术,多诞谩无实,为正史所不载。

但是,这些本来就是传说,就是司马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那些上古人物的事迹,凭什么说王嘉的就是“荒唐怪诞”?

其实《拾遗记》里的很多内容也是有书可参考的。比如《周易》、《八索》、《九邱》、《山海经》、《封禅记》、《春秋传》、《诗经》、《艺文志》、《西王母神异传》、《淮南子》、《尚书》、《易炜》、《三坟》、《五典》、《竹书》、《大传》、《授神》、《钩命》、《宝符》、《抱朴子》、《商书》、《九韵》、《六英》等等。

之所以不厌其烦把这些书名列车来,是因为这些书多多少少也符合题主的问题。

感谢朋友阅读,欢迎留言探讨、点赞和转发分享,谢谢!

我认为不会有文字记载传下来的,理由是三皇五帝事迹不利于封建社会制度历代王朝也不会记载三皇五帝事迹,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不记载也会口传下来,举例就像日本侵华战争日本***说是大东亚共荣其实是惨无人道的侵略,现在的日本***也不说是侵华无论是在教科书里面还是在社会上都不会记载这一事实,可是事实就是事实也有日本正客会把这个事实口传下去的。

我知道的有《竹书纪年》和《路史》,《山海经》也有记载,尤其是帝俊那一脉……殷墟甲骨文里有记载,但是看不懂……据猜测,最权威的那些史书可能在秦始皇陵墓里,但是看不到……其它的零散记载,比如《春秋左传》《淮南子》《吕氏春秋》……

史记对夏朝和商朝都有详细的描述,司马迁是如何获得一两千年之前的史料的?

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

每朝每代都设有史官之职,曰太史令,其中又分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记录不同的活动。如外交、内政、宫庭、祭祀等。自唐朝以逮当政干涉史官故已失去了真实性,历史学家均用“隔代修史”及参考野史来对官方史进行修正,使其更具有真实性。野史即民间文人写的有关历史,大都以传记形式,如清代野史“清史烈传“以写权贵个人而反映当时的史况。相较而言不受官方压抑,更具有真实性。本人学术浅有误之处,望谅!

题干又是错的,《史记》何曾对夏朝、商朝有详细的描述了?

在《史记》中,关于这两个朝代的描述实则十分简略,这一点简单看看目录就可以了然——

  • 关于夏朝的篇目:

本纪:《夏本纪》

世家:无

列传:无

  • 关于商朝的篇目:

本纪:《殷本纪》

世家:各诸侯世家中,部分涉及商末周初的历史

列传:《伯夷叔齐列传》

从目录来看,关于夏朝的记载基本上是缺省状态,关于商朝丰富一些,但是也算不上丰富详细。

然后我们再来观察下内容——

以《夏本纪》为例,其大部分篇幅都只与大禹一个人相关,这部分有三千多字,内容主要是记载大禹治水,勘定***的事迹。

而夏启之后整个夏朝的记载,一共才八百多字。关于很多夏代君王的记载,都只是记录世系,就是这种画风——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

关于这些王的具体生平事迹?抱歉没有。

也就是说,从比例上说,大禹:之后所有夏代君王=4:1,这个比例明显是不协调的,为什么不协调呢?无非是可以搜寻到的文献太少了。《殷本纪》因为商朝遗留的历史信息略丰富一些,所以从比例上讲显得协调很多,但依旧十分粗疏。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生活于春秋后期的孔子就感叹文献的不足,无法证明他对于夏、商两朝礼仪的认知。司马迁生活于西汉,经过战国的烽烟与秦始皇的那一把火,能留存的上古史料必定是更少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的历史除了史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的历史除了史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