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的历史和来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夏朝的历史和来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古的夏人到底从哪来?
夏王朝的存在与否?夏人从何而来?这一直是历史界的两大谜团,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夏人来自于亚洲中西部地区,甚至匈奴人也是夏人的后裔,又称“中国人种西来说”;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夏族和华族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种,祖地在如今河南一带,二者共同组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中国人种西来说
先来看第一种观点:“中国人种西来说”的主要证据有两个。第一是华夏文化中的天文历法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历法几乎一致,都***用的是“太阳历纪年法”。第二是华夏奴隶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跟两河流域文明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像古中国的“八卦”就是从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中演化而来。
“中国人种西来说”在19世纪时期轰动一时,甚至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但是我们仔细去想一想其本身的证据,大多都有些吹毛求疵的嫌疑。比如说政治制度和天文历法,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来就是相同的,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跨越奴隶制社会而直接跳到封建社会,人类也都是从茹毛饮血慢慢学会使用工具,钻木取火等等,所以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流程本来就是大体相似的。
再看天文历法这一方面,文明之间的发源地不同,但都处于同一个地球,宇宙中的太阳星辰是不会变的,所以人类始祖研究天文历法的客体是相同的,从而出现天文历法方面的相似之处也是必然。
黄河流域土生土长的华夏民族
第二种观点认为夏族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种,是最早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人种。因为在历史界和夏族有关的文物古迹大多都出土于河南,比如像河南地区出土的距今20万年前的人骨以及简单陶器,还有长城北部发现的石器时代遗址和人骨等等。
众所周知,两河流域文明生活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之间,而在黄河流域一带却有大量距今8000年之久的人类遗址出现。比如像甘肃天水的“大地湾文化”、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还有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等等。
在这些出土的人类文化遗址当中,有着大量古华夏族生活过的实物证据存在,足以证明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就是黄河流域。那么5000年前的两河流域文明又怎么可能在七八千年前就来到中国传播自己的文明体系?这一切完全就是信口开河,哗众取宠罢了。我个人认为华夏族的起源地就在如今的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
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放在今天就相当于河南人。关于历史记载和夏有密切关系的差不多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也,也就是传统中的(中国)中原地区,可以确定夏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许慎《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说文解字》明确说明了夏是中国人,而何尊铭文明确说明了中国的位置: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雍州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成周=洛阳=中国
也就是古中国人,就是洛阳以及周围生活的人。结合《说文解字》对于夏的解释,是可以确定夏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这些只是从历史遗留的文物书籍中发掘出来的答案。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在古代有很多名字比如洛邑、成周、中国、中原这几个都是比较早的还有后来的洛阳、河南、神都等,今天河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省的名字,中原成了某种文化文明的代表,中国成了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总的来说夏人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但正如阁下所问夏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会有这样的疑问的原因是历史的发展过程给人的感觉仿佛夏以及其他许多人都是从西而来,重点说明的就是这个地方。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老夫是觉得解释成"行走四方的中国人"更合适一点。比如说上面说的周人做的何尊铭文记载的那样其实是传递出一种"我们原本就是中国人,但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中国。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这样的信息,所以我判断周人的祖先有可能就是夏朝的人,因为某些任务而离开了夏,到了商的时代又回来了。
总结来说,夏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和行走四方的中国人。
周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匈奴曾侵扰过周人吗?
公认的周之始族为后稷,名弃。《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的母亲为有邰氏女,名字叫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有一天姜嫄去野外,看到有巨人的巨大足印,就试着自己也去践踏,于是有孕而生弃。
弃,其实就是丢弃的意思。因为觉得这个孩子不祥,所以姜嫄试着几次把孩子给扔了,但是扔不掉。丢于隙巷,连牛马都不肯践踏他;想扔到山林里,人太多,没办法丢在那儿;弃渠中冰上,连飞鸟都来保护弃,不让他受冻。最后弃又被抱回来了。长大后的弃因为长于稼穑,尧以他为农师。到舜为帝时,更加器重弃,吩咐他“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这就是称号和姓氏的由来,所以说后稷是周人的始祖。
仇英画《帝王道统万年图》里的后稷教民稼穑
周人早期活动的泾渭河谷一代从考古 发现的陶器看来属于彩陶文化体系,是夏族文化特征。《诗经*鲁颂*閟宫》里说“赫赫姜嫄,是生后稷,奄有下土,缵禹之绪。”也就是说后稷是夏族。
周人真正的强大就是从古公亶父开始的。古公亶父的功绩在于,他适时地避免与戎的战争,保存实力带领部落迁居到了地势非常好的周原,在这儿促进了周族的文明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
《史记*周本纪》记载说“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这个记载可以和《诗经》里的记载相对应。《诗经》里有一首诗名为《绵》记录古公亶父的事迹。先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陶复,就是从山崖上往里挖,挖出洞穴居住,我觉得就是窑洞吧。陶穴,就是从地面往下挖土,挖成地洞居住 。这个时候还没有宫室。这是在古公亶父之前。再接下来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古公亶父率领部落晓行露宿,沿着豳之西的水边,行至歧山,娶姜氏之女,在这儿定居下来。在这儿开始营建宫室。“宇”就是宫室的意思。后面又写到“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经过商量筹划,又用龟甲占卜刻辞,觉得这个时候可以开始造房子了,于是在周原筑造房屋。
歧山一带的渭河河谷地区非常丰饶,很适合农业耕种。迁居到此的周人本来就擅长农业耕种,于是从此开始人口繁衍、经济繁荣、武力强大起来。这时的周人成为商的有力劲敌。殷墟甲骨文记录中多有“寇周”的记载,商周之战的频繁就是从这时候开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的历史和来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的历史和来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