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讲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讲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尊师重道,为何宋朝明朝士大夫给皇帝授课的经筵,到了清朝完全颠倒了?
经筵这个制度,始于宋代成型,明代已经非常完善了。清承明制。
什么是经筵?你可以理解为是有才学名望的大臣给皇帝开读书研讨会,一起讨论经史。
总体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事情,虽然对于皇帝而言,这不见得是件美事。毕竟正襟危坐地听大臣在那纵论古今,很多人都觉得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情。但是对于大臣文官集团来说,这是非常好兜售自己政治见解和执政思想的机会。
历史无小事,一个小小的经筵要是把握好影响了帝王,很可能就会出台自己的政策。
在明代,经筵总体来说还是大臣讲,皇帝听,然后双方交换意见,形成笔录。之后再下一个话题。但是到了清代,特别是从乾隆开始,经筵的性质就开始变了。
乾隆皇帝认为经筵谈论的东西很多都是空泛而无实质意义的,对于治国是虚无缥缈的,所以很是反感。甚至自己专门写文章来批判某些大臣在经筵上的观点。而乾隆觉得自己的主观意见才是正确无比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朝史暮想归结到大臣的骨气。
客观地说,明代文官们虽然内斗得很凶,但是还是蛮有骨气的。翻开明代历史,因为反对皇帝的意见而直言上书的大有人在。这些人有的婉转告诫,有的言辞激烈,上书中把一些小事情上升到亡国灭种的高度比比皆是。明代皇帝是真心不好当。而如果皇帝发怒了,文官们一个个更是敢作敢当,要打要贬甚至要杀,都悉听尊便。
因为在明代的文官们看来,因为直言触怒天颜而被降罪受罚,是一件非常光荣,值得青史留名的大事。
但是到了清代,文官们开始变得猥琐,懦弱,自私。不得不佩服清廷的“***”,把这么一帮读书人真正变得一群“软骨头”。整天的蝇营狗苟,各种吹嘘拍马。当皇帝开始表现出经筵的不耐烦时候,更多的人是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甚至上书大拍马屁,说经筵所议怎可与吾皇圣明相较,***得实在令人作呕。
另外,满清贵族虽然推行汉化,但是统治阶层还是保留了一定的游民特性。所议对于***的一些道统,天命的言论,基本上是不怎么感冒的。老祖宗没怎么读过书,还不是照样拿了大明的江山,这点他们倒是也没说错。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讲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讲课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