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100年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汉朝100年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汉武帝一生征战耗尽国库,为何之后汉朝仍然可以强盛一百年?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北朝时期是西汉跟赵坨的南越国时期吗?南北割据近100年?
- 如果汉朝再延续100年,会有五胡乱华吗?
- 刘邦分封西汉一百多位开国功臣,汉初三杰的排名为何如此悬殊?
汉武帝一生征战耗尽国库,为何之后汉朝仍然可以强盛一百年?
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文景之治”给武帝征战积攒了一定的财力,且在武帝以后,汉昭帝、汉宣帝都与民休息,并且励精图治,所以武帝后期大汉朝仍然强盛。
昭帝与民休息
汉昭帝即位后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就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治国理念等问题召集贤良文学讨论,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改革武帝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因内外措施得当,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宣帝励精图治
汉宣帝在位期间,清除霍光势力,重视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形成“麒麟阁十一功臣”。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 。对外关系上,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国大破匈奴 ,导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 。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设置金城安置降羌 ,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
武帝、昭帝已经宣帝的统治时期给大汉经济最繁荣,政治最稳固,文化最昌盛,科技最发达,疆域最辽阔,综合国力世界第一,史称“武昭宣盛世”。本盛世继承了“文景之治”,后者比前者展示了强大的多的综合国力。从公元前141年3月9日刘彻即位到公元前48年1月10日刘病已去世,西汉的盛世长达90多年。
简单来说,汉武帝之后很快汉朝就将政策转为了经济建设,通过盐铁会议等一系列决策,国家再次重回正轨。这也是昭宣中兴的开始,正是由于及时的拨乱反正,西汉的国家建设才可以步入正轨,强盛长达百年,甚至江山易主依旧强盛不衰。
武帝晚年的反思与改过
武帝时期穷兵黩武,虽然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但同时也将国家内政拖入了深沉的战争泥潭。汉武帝不仅将文景之治的积蓄全部用光,而且国内的赋税徭役沉重。从武帝时期开始,国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动荡,甚至出现了农民起义和盗贼作乱。武帝晚年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失,下了《轮台诏令》。当中已经开始转变自己的政策,并且反省自己在一些问题上的过失。特别是在西域问题上的若干政策。当中提及
“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当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已经开始反省自己的西域扩张政策,主张减免赋税,禁止苛政暴行,劝克桑农。虽然,这篇诏书起到的作用有限,两年后武帝又驾崩于长安。所以,这篇诏书的执行情况也有待考察,不过武帝晚年出现了反思与改悔的实际行为,还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盐铁会议与昭宣中兴
汉朝政策的真正转变是在昭帝时期的盐铁会议上。元狩三年,汉武帝擢用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弊端百出,激起民怨。始元六年二月,经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 同年七月,会议闭幕,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会议坚持了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所制定的政策,进一步推行“与民休息”的措施;而桑弘羊所实施的官营政策也有所收缩。
桑弘羊是昭帝时期武帝扩张政策路线的积极捍卫者,主张延续武帝中期的经济政策并且保持扩张态势,将财政的主要大权集中在国家中央。但是,百姓的负担已经非常沉重,必须要休养生息。所以,霍光主张将公田与贫民耕种,贷给农民***、口粮,免除部分赋税、徭役,降低盐价,与匈奴保持友好关系。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对于民生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世的评价是:
“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
并且,相对宽和的对匈政策也没有失败,反而促进了汉朝对匈奴的分化与瓦解,为真正击败匈奴打下基础。正是因为这些内外政策的实施,国家才可以很快从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政策中复苏,西汉持续保持强盛状态。
结语:汉武帝多年的扩展政策确实带给国民沉重的负担。但是通过汉武帝晚年的反省与纠正,国家的政策开始变得柔和,人民的负担开始降低。汉昭帝时期的盐铁会议上,国家真正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政策,开始劝克桑农发展经济。武帝时期穷兵黩武的内外政策得到摒弃,汉朝因此得以开启昭宣中兴,延续了百余年的强盛。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北朝时期是西汉跟赵坨的南越国时期吗?南北割据近100年?
据历史记载及读史书了解到:南北朝的时期,即:(公元420年——公元589年)这个时期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
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了南朝开始,至公元589年隋朝灭南朝陈为止。
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自此南北两股势力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是使终长期维持着对峙状态,所以称为南北朝。
南朝(公元520年——589年)这期间包含着宋、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589年)则包含北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朝初期仍然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对外交流也很兴旺。
那时期的交流区域东到日本,朝鲜半岛,西到酉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
西汉与赵坨的南越国称不上南北朝,虽然南越国存在近百年。南越国的诞生实为楚汉相争时期的产物,作为大秦的地方***末能力保秦国的延续,只是作为有别于楚汉势力的存在。当西汉建立,国家统一大局己定时,南越国并未与汉朝争锋相对,而是在刘邦使臣的劝说下成为西汉蕃国。所以,南越国只是西汉崛起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己。
严格格意义上的南北朝时期是后来的公元420年至589年!赵坨当时是秦朝郡尉,各地起义并发。赵坨知道秦朝灭亡的消息后,乘机割据,建立南越国。刚开始刘邦是不承认的,可能还想武力统一。后来赵坨受封,臣服汗朝,其实就是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就算赵坨子孙有异心也翻不起什么大浪。从赵坨建立南越国到汉武帝灭亡南越国,并没有处于长期对恃的状态。南越国历经五王,历时九十三年。
如果汉朝再延续100年,会有五胡乱华吗?
谢谢邀请。如果汉朝再延续百年,这一百年不回发生五胡乱华。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类似,但是汉朝已经经历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百年后,再发生或者不发生五胡乱华要看科举制度是否产生。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中原王朝继续实行氏族大家支持皇权的制度,还会出现五胡乱华的现象。如果出现了科举制度,要么汉族人亡国,要么打的北方游牧民族落花流水。
刘邦分封西汉一百多位开国功臣,汉初三杰的排名为何如此悬殊?
从汉初三杰的排名和封赏可以看出刘邦的缜密心思。按照对汉朝的贡献,韩信当为第一,名至实归,但因为功高震主,深受猜忌,被借口削夺王爵,降封列侯,位列二十一名,也有咎由自取的成份。萧何是刘邦的发小,不仅有出类拔萃的能力,而且对刘邦有人所不及的忠诚,可以看作刘邦的股肱心腹,取代韩信成为第一也是深孚众望。张良是刘的谋臣,多次出谋划策,让其脱困,深受倚重,对建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他生性淡泊,视功名若浮云流水,自请减少爵禄,合情合理。刘邦对韩是一个“忌”字,对张良是个“敬”字,对萧何是一个“亲”字。
汉初三杰的排名如此悬殊,这里面大有缘由。
让我们先从三杰中功劳最大,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现已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说起。
此时的韩信因受刘邦猜忌,已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从爵位上讲,由公爵降为侯爵,可谓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与自己昔日的部下曹参、灌婴、樊哙并肩而立,自然是在功爵评比中向后转,左右看齐了。
于是汉初第一大功臣韩信也只能屈居第21位了,谁让你得罪了老大刘邦。
在来说说“运筹帷幄”的张良。
刘邦在爵位评比中,除了那个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以外,张良是刘邦想重赏的一人。
当时众功臣们纷纷嚷嚷的在刘邦面前邀功请赏,争的是面红耳赤,甚至有的还拔拳相向。
只有张良泰然自若,静若处子。刘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面对众人,慷慨大方的让张良在富庶的齐地里随便挑选,准备封他为侯,食邑三万户。
面对刘邦对自己如此大的封赏,张良只是淡淡的说道: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听后是既疑惑而又感概,遂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一万户。
在功爵评比中,刘邦知道张良意不在此,再加上刘邦与张良有些事情彼此是心照不宣,也不便在此摆功明说,于是便很低调的将张良排在了功爵榜的第62位。
于是张良便成了在侯爵中食邑与萧何并列第一,而在功爵榜中位居中游的这么一个特例。
现在再来说说被誉为“汉初等一侯”的萧何。
萧何做为文臣中的代表,被封为酂侯,食邑一万户。在众多武夫猛将中引起了很大争议,大家纷纷认为身带几十处创伤,攻城略地最多的曹参,理当获得最大的封赏。
于是刘邦便向这帮武夫们抛出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功人与功狗”的刘氏语录,这帮武夫们听的是似懂非懂,但看到新皇帝已经是朕意已决,便只好默不作声了。
下面又开始评功爵,这会这帮死人堆里爬过几趟的武将们,决意捍卫军人的荣耀,吵吵嚷嚷的一致要求将曹参排在第一位。
原本心属萧何的刘邦,因为刚才发表的“功人与功狗”论,确实有些伤人,此时不好说话,便顾左右而言他,始终没有答复。
这时有个叫鄂千秋的人,从刘邦的神色、言语中揣出了上意,便振振有词的说道:列位大臣所言都不对,当初皇上与项王相争,幸有萧相国镇守关中,不等皇上诏令,随时调兵补缺,运输粮草,汉王才得以打败项羽,夺取天下。萧相国可立的是万世之功,这是任何功劳都不能比的。故应列萧何第一,曹参次之,方能让天下人信服。
刘邦当即拍案叫好,高声说道:还是鄂君说得对,朕意也是如此!
在宣布了萧何为第一后,刘邦又借机说道:鄂君进言有功,理应受赏,于是鄂千秋被封为安平侯。
瞧瞧,在领导身边工作,眼力劲是多么的重要!
于是萧何便因为二项第一,被誉为“汉初第一侯”。
所以汉初三杰中,韩信因为功高震主,张良由于一心隐退,自然排名不高;而萧何做为文臣中的代表人物,正逢国家重建之时,理所当然的当上了“汉初第一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100年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100年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