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古墓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宋朝古墓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星堆周围有什么古墓?
宋代古墓
2021年3月19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下面发现宋代墓葬及部分出土文物。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属于青铜文化。遗址群年代是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期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
据考古研究院28日公布,在三星堆周边发现重要遗址——联合遗址。专家认为,此遗址应该是三星堆古城遗址周边一重要聚落,涵盖了近5000年来连续不间断的区域发展史。此发现拉开了对三星堆周边区域研究的序幕。
许昌有什么古墓景点?
白沙宋墓。河南许昌禹州白沙宋墓是北宋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结构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处墓葬遗址。
白沙宋墓是北宋元符二年(1099)创建的赵大翁家族墓葬,共3座。
一号墓墓主赵大翁,为前、后双室墓。前室平面扁方形,后室平面六角形。前室东西壁绘制墓主夫妇对坐宴饮和散乐内容壁画,是典型的开芳宴题材。二、三号墓位于一号墓以北,均为平面六角形单室墓,墓内壁画题材与一号墓相近。
白沙宋墓这组北宋晚期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不论在墓葬的形制上,还是仿木结构和彩画制作上,以及壁画的题材和内容上,都是空前的发现。半个世纪以来,此种类型的宋墓再未发现可以超过它的实例,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
你好,可以帮我解释一下北宋夫妻合葬墓的“过仙桥”来历吗?
查阅某网站,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北宋古墓发现过仙桥,寓意夫妻来生再续缘
文章的内容是说近日考古人员对湖南宁乡市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古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一座北宋夫妻合葬墓两个墓室之间的墙上发现一扇小窗,俗称“过仙桥”;由此引发关注,这扇小窗的发现,表达了古人希望来世再续前缘的美好期待。
回答完了吗?应该完毕!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的确如此;上面的介绍是“蜻蜓点水”,那好,尽我所知,再祥细一点发挥。
古人“视死如生”的观念由来已久,早在汉代,人们在墓葬中表现出对逝去者的尊崇,为他们创造美好的阴间生活。人们相信自己将会“死去活来”。如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汉代墓砖上就有二十二个字的铭文:“叹曰,死者魂归棺椁,无妄飞扬,行无忧,万岁以后,乃复会。”
这是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墓葬,离开现在己经1780年,还有八千二百多年,死者将会与他的家人“再次相会。”请看图片
上面讲到的湖南宁乡北宋墓葬,墓主人夫妻俩生前“伉俪情深”,在地仍然“愿为连理枝”,而那扇小窗成为墓主人在那幽怨“黄泉世界”的唯一寄托:“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一路向北,在位于今河南省郏县茨芭公社(现为镇?)“三苏坟”院南门外东南115米处,北宋宣和四年(1123)九月八日,苏东坡的侄儿;苏辙的老二苏适(字仲南)病故,享年55岁。
苏适的夫妻合葬墓室为双门双室砖结构,两墓室并列,大小结构几乎一样,墓顶为三砖立券,墓壁为一纵一横平砖砌造,两室隔墙厚达0.96米,西头有小券门相通。请看下图
(苏适、黃氏墓室横剖面图)
(苏适墓室纵剖面图)
上图的下方是西头的“小券门”与两室相通。
用通俗的语言说,这是“两居室”,由一门相通。
苏适是苏辙的次子,大书法家,资格的书香世家。
我们知道,苏东坡的结髪妻子王弗的墓葬在四川眉山市,紧邻自己的公公(苏洵)、婆婆墓,是一座孤坟。
苏东坡每念及此,嗟叹不已,于是写下千古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适生前呤听伯父苏东坡的诗作,肯定了解伯父的一片痴情。于是在自己生前,就对身后事作了交待,特别嘱咐要在与妻子黄氏的墓室之间开一道券门,苏适每天早上要到黄氏的妆台前一边欣赏,一边呤道:“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结束语
如果湖南宁乡发现的无名墓因为有一扇小窗叫“过仙桥”的话,光耀千秋的“苏氏三父子”之后的大书法家苏适夫妻墓之间的“小券门”,应该是“夫妻门”,因为古代“视死如生”,人的死亡,不过是化蚕成蝶,灵魂依在。
本文参考书目《文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古墓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古墓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