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稻米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朝稻米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水稻产量发展历史?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
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
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水稻挽救了中华文明 水稻种植,在中国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农业,大约在北宋的时候兴起。
自从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水稻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宋代的粮食亩产?
1、战国前期的粮食多为粟,折成今量亩产粟205.8市斤。
2、战国后期亩产粟合今量亩产247市斤。战国时代是“菽粟”并提的时代,因此,在计算产量时还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菽”的比例。五口之家种大豆25亩,占25%。***定大豆亩产为粟亩产的一半,即一石半,折合今市制为亩产123.5斤。
3、汉代亩产粟折合今市制亩产281斤;汉代粟豆平均亩产折合今市制亩产264斤。
4、魏晋南北朝,南方水稻耕作尚较粗放,亩产水平不高,与汉代相当。北方旱地的亩产也维持着同样亩产水平。
5、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与汉代并称的繁荣时期,唐量亩产再考虑到种豆等因素,与汉一样,打九四折,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4斤。
6、宋代南方水稻的亩产折合今市制亩产381斤,但北方产量较差,宋代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合今市制亩产309斤。
7、元代北方粮食产量有所恢复,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8斤。
宋代南方水稻的亩产折合今市制亩产450斤,但北方产量较差,宋代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合今市制亩产309斤。
现代小麦很容易就能亩产近1000斤,哪怕当代22亿亩耕地中很一部分位于边疆省份的贫瘠地区,平均粮食亩产仍高达559斤,显然远高于古代了。目前已知中国水稻一般在1200斤每亩,产量最高已经达到了2654斤每亩。中国水稻之所以得到了如此之大的进步,杂交水稻在其中的贡献最大。
两宋:农业继续南移,两宋在南方大量兴建水利设施,粮食产量提升,环太湖的江浙地区逐渐成为宋朝的粮仓,并奠定后世1000年的粮食种植格局。
南方大米:范仲淹《答手诏陈十事》提到“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至三石。”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状》提到“每亩出米二石。”南方水稻的亩产应该为2石大米。
北方小麦:范仲淹《上执政书》提到“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石)。”大致看出粟的亩产为1石,小麦类似。
两宋的1石为49公斤,1亩为0.9市亩。
因此,宋代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110斤/市亩;南方大米,220斤/市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稻米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稻米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