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达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达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帝王三国达人称号要升几个科?
根据游戏《帝王三国达人》,玩家可以通过挑战各种任务和关卡来提升自己的等级和达人称号。在达到帝王三国达人称号之前,玩家需要先经历以下科别的提升:初级科、中级科、高级科、特级科和至尊科。
每一个科别都会有多个任务和关卡需要完成和挑战,只有成功通过所有科别的考验,玩家才能最终获得帝王三国达人称号。
三国志10怎么学技能?
首先要达到该技能学习的熟练程度(点武将信息里的经验可以看出来),达到熟练度后,到酒馆里点见闻,酒家女会告诉你该城市哪个武将那里可以学到,然后拼命找那个武将聊天谈话,把亲密度弄高,然后点指导(单挑的技能点武艺,内政的技能点政略,还有战斗、舌战等等都有对应的)该武将会有很大概率教给你这个技能(单挑和舌战的技能貌似要打赢他才行的,所以可以找一个会该技能、能力又比较垃圾的武将学,很快就学会的),熟练度不够的话,要不断积累经验(可以到酒馆接受任务,上面有相关经验提示的)
为何有一些人将正史视为异类,觉得三国正史比《三国演义》更不可信?
对于这个问题,我挺无奈的,因为我看过《三国志》,从文学性和精彩程度来看,确实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没有办法相比。二十四史里面,如果说通俗易懂、兼具史学性和文学性的恐怕只有司马迁的《史记》,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原因所在。
《三国演义》成书晚于《三国志》,因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志》和一些民间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如果把***当做正史来看,才是真正的悲哀。但是***演义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正史对于很多人来讲却是枯燥乏味的,因此《三国演义》的受众远远多于《三国志》。所谓先入为主,接受了诸葛亮的多志和曹真的无能,而看到正史记载里关于曹真的描写,就有点怀疑其真实性了。
事实上,为了***的效果和烘托主要角色,罗贯中将很多并没发在诸葛亮身上的事,都强加到了诸葛武侯的身上,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比如用计火烧新野和博望坡的就是刘备,和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又如著名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只不过是为了烘托武圣关羽的英雄形象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宁可相信美丽的谎言,也不愿意接受残酷的事实。《资治通鉴》的主要编撰者司马光就曾经说过:“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这部书是给皇帝看的,本来就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最高的管理者。
狭隘的认知,会让人无法看到机会和失去选择的能力。当我们放弃喜闻乐见的戏说,本着求知的态度去阅读正史时,你会发现字里行间自有妙处,也会理解文学作品和正史不同的价值所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我爷爷喝了一辈子***茅台酒,结果喝到真茅台酒时,却认为是***的!
我爷爷抽了一辈子***中华烟,结果抽到真中华烟时,却认为是***的!
经常听人说某一个人很坏,把一个后背上刺了四个字的好人给害死了。这个坏人和他老婆被塑成像跪在那里。
后来听说这个人不是很坏,那个好人也不是很好。完全颠覆了自己一直以为的认知形象,便会接受不了!
当大白脸曹操,忽然变成了一个英雄,就是完全颠覆自己的顽固印象。
当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忽然就是一个平凡人,就是颠覆了自己的顽固印象。
能够颠覆自己印象的东西,自然就会被视为异类。
大部分人都是演义,所以正史就是异类!
《三国演义》是***,可以虚构,虽然演义给人的评价较高,有七分史实三分故事的评语,但它还是***,可以通过适度改编,融洽前后的断续使故事服务于主题,读起来更通顺更合理。史实如《三国志》等,它是记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分为三部份,本纪下再设传记,这样读起来有条理,缺点却是连贯性不够,加上史书求实的文笔,读起来枯燥无味,难有好感。
《三国演义》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语言,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浅白的文言,笔法富于变化,写作时***用对比映衬,波澜曲折等叙事方法,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其尊刘贬曹的立场鲜明,更在***中塑造了人们所称道的号称“三绝”的人物,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些写法,让人印象深刻,又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观,爱憎分明,忠奸明显,全书写了四百多人,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各类人物各有共性,跑龙套也有他的特色如蒋干。同类又人物各有个性,如张辽关羽同又不同。(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不论其好坏,正是一种受演义深层影响的说法。现在流行的演义据说出自明朝嘉靖本,三国演义一出,嘉靖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可见其影响之大。
但***毕竟是***,文笔免不了虚构,不比史实受制于史料不敢天马行空。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事,史书上华雄是被孙坚杀的,三英战吕布事,历史上公孙瓒并没有参加讨董联盟,刘关张自然没有参加。博望坡之战是刘备打的,早了孔明出山五年。智算华容事是罗贯中为了往孔明脸上贴金而捏造的,曹操到江陵后也感叹刘备方见事稍迟。为人所传颂的美女貂蝉和连环计,也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中的貂蝉,乃是宋、金、元戏剧家***家创造出来的。还有甘宁之死、黄忠之死、骂死王郎等史实无踪迹可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但演义胜在可以创造,根据史实发挥想象力,把史料缺失的部份补上去,说三国演义是在史书三国志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倒不如说它是结合了裴注三国志,资治通鉴,历代评话集大成者,所以它的老练到位,论人心、论智谋,说宫廷、说民间,都是洋洋大观,糅合了历代兵法精华,人心向背,忠奸爱憎,成为一本热度不减的***。先读三国演义,再读三国志,自然有格格不入感,总觉得史实不如演义实在和合理。
一些人觉得三国正史比演义更不可信,我觉得是这样,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而且罗贯中写的更是历史逻辑严谨,广大人民群众其实已经接受了罗贯中描绘的三国世界,认为本来的三国世界应该就是这样的,有先入为主的印象。相反,我们的三国正史,寥寥几笔,好多事情要么是没记录,要么就是前后逻辑衔接不够。比如:马腾是关中军阀,可他最后却入朝,由其子马超掌兵。为啥要入朝,正史肯定不会记载那么详细,普通的群众看着就有些“不和逻辑”。
其实,最本质的原因就是,真正的历史学家研究的那些东西,普通大众看不懂,所以无法进行广泛传播。相反,像罗贯中和《三国演义》,当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甚至诸如我这样的头条历史达人,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历史学家研究的那些高大上的理论翻译给了普通大众,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观点甚至感***彩,而且我们的翻译就更容易被很多普通大众所接受。比如:“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源于曹操征张绣,但是《新三国》写成曹操征袁术时说的,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认为是曹操征袁术时说的,这就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扭曲,一家之言,可以探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达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达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