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高中学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高中学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促使汉代士人向上流动的主要因素?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既非贵族***,也非军人***,又非商人***,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即士人***。”
“士人***”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其历史的、政治的、文化教育政策的及其思想自身的诸多原因。 1、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受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历程,随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它具备了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可能性。
2、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力日盛,“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而新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汉武帝遂***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
其一,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因此大兴。
其二,将儒家经典确立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且兴办太学,自此,儒家垄断了教育,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其三,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也逐渐获得了独尊地位。 可以说,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 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士人的个人努力。
2 汉代士人向上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汉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士人有机会通过学习和考试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此外,汉代社会也相对开放,士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获得官职和地位的提升。
3 此外,汉代社会也重视士人的学识和才能,士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在社会上获得认可和重用,从而实现向上流动。
4 总的来说,汉代士人向上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科举制度的实施、社会的相对开放以及士人个人的努力和才能。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汉代士人的社会地位的提升。
西汉以后的历史书?
《三国志》作者陈寿
《晋书》作者唐朝房玄龄等,作者共二十一人 ,其中有天文学家李淳风,也有后来成为武则天心腹的李义府。
《宋书》作者沈约
《南齐书》作者萧子显
《梁书》《陈书》主编:姚察、姚思廉
《魏书》作者魏收
《北齐书》主编李百药
《周书》主编令狐德棻
《隋书》主编魏征
《南史》、《北史》作者李延寿
《旧唐书》主编赵莹
《新唐书》参加编撰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
《旧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新五代史》作者欧阳修
《宋史》《辽史》《金史》:元代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元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
《明史》: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
《汉书》和《后汉书》(如果只是汉朝历史的话,史记就不用看了,因为汉书大多照抄的史记)。
如果还想具体了解一下汉代的一些民风民俗啊,一些常识啊,可以看《汉官六种》《独断》和《尔雅》之类的。
而要是觉得《汉书》和《后汉书》不太全面,或者说不想看一家之言,也可以继续看《两汉纪》、《汉书补注》、《东观汉记》和《后汉书稽疑》之类的(最后那个《后汉书稽疑》我也没看过,是现代人总结的,听说是《后汉书》研究集大成之作)。
司马彪的《续汉书》和谢承《后汉书》,也可以看看(和正史《后汉书》不是一个版本)不过这后者可靠性就差了点,而且貌似没有实体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高中学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高中学习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