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隋朝的试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七年级下册历史隋朝的试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唯一现存的状元殿试考卷,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吗?
科举是我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资料记载,中国有着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这一千多年一共产生了700多位文武状元,绝大部分的状元的试卷随着时间和历史原因都烟消云散了,我们现在唯一能够看到的状元试卷就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状元卷子。
这份殿试考卷是由赵秉忠的第13世孙于上个世纪80年代捐献给国家的,是有明朝三百多年以来唯一的状元卷,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历史的巧合让我们普通人也能够看到几百年以前只有帝王才能看到的状元卷,有机会真的应该去博物馆看一看。
明代赵秉忠状元卷全卷(可以保存横屏观看)
这份状元试卷全长268厘米,有两米多,装裱件高47.6厘米,内里高14.1厘米,整体装裱,保存完好,可以说是一篇鸿篇巨制。
卷首用红笔书写着“第一甲第一名”字样,为当时皇帝朱翊钧亲笔题写,下面还盖着“弥封关防”的大印,全篇内容用不到1厘米见方的小楷书写,一共有2460字,阐述了赵秉忠对于国家隶制的看法,以及一些关于如何让国泰民安的方法。
赵秉忠状元卷局部
这幅作品的内容是不是顶尖的不敢说,我也并没有仔细的研读过,但是既然能够被选上“第一甲第一名”,我觉得至少在当时可以说是顶尖的。
赵秉忠状元卷局部
对于书法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我觉得他的这幅小楷作品绝对可以说是顶尖的,他的小楷书法并不是简单的当时流行的“台阁体”,有着他自己独特的取法方向。
从他的楷书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学习当时的流行书风,而是选择了学习魏晋小楷,有钟繇和王羲之小楷的味道,字体略扁,还有隶书的意味,字体结构标准、格调古雅,称得上是顶尖的小楷作品。
你觉得呢?
明代状元赵秉忠的试卷我只见过***版。赵秉忠的考卷能被当朝皇帝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说明他的台阁体书法和内容都是顶尖的。如果赵秉忠的书法和内容不是顶尖的,能会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吗?
馆阁体书法,明代称之为台阁体,清代称之为馆阁体。台阁体和馆阁体字,是明、清时期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时用的标准的楷书书体。近年来,有不少网友说台阁体和馆阁体不是书法而是写字,这话说的似乎有点道理,因为,在明清时期书法二字还没问世呢,那时候就叫写字,而且也没有书法作品一说,当时人们把文人们用毛笔写成的作品称之为“一幅字”,而不是称之为“一幅书法作品”。比如:求幅字;讨幅字;“索幅字”,都是那个时期的专业用语。
明代试卷,不但要求必用台阁体,而且对试卷的章法布局和用墨也是有规定的。请各位看位朋友看上图。状元赵秉忠的考卷,中规中矩,清雅扑面,就像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观后回味无穷……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大业年间,废止于清代光绪末年,历经了13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也是众多寒窗学子寻求功名,光耀门楣的必经之路。
在这悠悠1300年间,共产生过状元近800人,其中有名有姓,可考的状元郎就有600多人。他们的殿试考卷大都是文情并茂、书艺过人、出类拔萃的上乘佳作。
这些原本深藏宫廷、难得一见的状元卷,绝大部分要么遗失在朝代更替中,要么毁于战火硝烟里,或者葬身于自然灾害,留存于世的可谓凤毛麟角。
不过,仍有一份状元卷穿越历史,带着厚重的沧桑得以侥幸保存下来。那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份殿试卷,现今留存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这也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份状元卷。
(藏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殿试卷)
那么,这份状元卷究竟有何神秘之处呢?围绕这份状元卷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这份状元卷的主人名叫赵秉忠,他在25岁时参加殿试中头名状元,先后出任过翰林院修撰、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后官至礼部尚书。
为官期间,赵秉忠性情忠直、一身正气,极度看不惯阉党魏忠贤等人把持朝政、陷害异己、嚣张跋扈,因此奋起同奸党展开了不屈的斗争。后因其门生参与弹劾魏忠贤而受牵连,差点儿被魏党构陷问罪。
赵秉忠眼看朝政日危,深感无回天之力,又不愿同阉党之流同朝为官,于是多次上书请辞告老还乡。退隐乡里后,赵秉忠又受到挚友刘钟英一案的牵连,以“与刘钟英久倚门户”的罪名,被削官夺俸。1626年,赵秉忠愤懑而死,终年53 岁。
赵秉忠状元卷是一本册页,长3.3米,共22折。每折通高47.6 厘米,宽14.1厘米。封面、封底均系锦绫装裱。
全卷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共4 折,记载了赵秉忠本人及上溯三代的简历,在其中的三处,盖有朱红色的“礼部之印”。
第二部分是正卷,长度达到了两米多,一共有15折,每折6行,共计2460 个字。正卷全用馆阁体小楷书写,朱笔断读,句末画有红圈。全卷无一涂改,行云流水般一挥而就,笔笔不苟,字字均匀,就如同今天的印刷体般遒美工整。
最夺人眼球的,是正文之前由万历皇帝顶天朱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下面还盖有弥封官防长的大印。这六个鲜红的大字是无数寒窗学子穷尽一生的至高追求,也是封建君王对这份试卷的最高褒奖。
第三部分共3折,记载了九位读卷官的姓名和职衔,包括吏部、户部和刑部三位尚书。卷尾是印卷官的姓名和职衔。
(赵秉忠画像)
这份状元卷题目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赵秉忠在答卷中引经据典,对偶排比,用独到的见解回答了帝王该有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整篇文章旁征博引,观点鲜明,挥笔直书,一气呵成,充分展现了赵秉忠的渊博学识和政治抱负。
显然,万历皇帝也被这篇文章征服了,他御览后龙颜大悦,朱批此卷为状元卷,赵秉忠也就此题名金榜之首,成了状元郎。
那么,这份状元卷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983年4月,时任益都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的魏振圣打探到一个消息:本县村民赵焕彬保存着赵秉忠的状元卷,经常用此卷作为临帖,供赵家子孙练习毛笔字。
半信半疑的魏振圣急急忙忙赶到赵家,希望一睹状元卷的真容,但赵焕彬却矢口否认有此卷存在。原来他担心交出祖传宝物后,既愧对先祖赵秉忠,更对不起列祖列宗对这份珍贵状元卷的多年守候。
赵焕彬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对先祖的这份状元卷格外珍惜,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赵家人常年将它缝在贴身棉袄里,从来都是视若生命。在那十年的特殊岁月里,状元卷差点儿就毁于一旦,赵焕彬将它藏在枕头中才逃过一劫。
在这样的严密保护中,历经380年风雨沧桑的状元卷才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全球孤本”。
魏振圣十分理解赵家后人的心情,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在半年时间里,登门拜访了24次,终于说服了赵焕彬老人。当老人颤巍巍地从枕头中取出用油纸层层包裹着的状元卷,郑重地交到了魏振圣的手中后,我们才终于有幸一睹孤本状元卷的真容。
(青州博物馆)
1983年,状元卷被收藏在青州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引来大批游客和专家参观。同时也让窃贼蠢蠢欲动,盯上了这件国家一级文物。
1991年8月5日,青州博物馆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国宝状元卷被盗了。案情惊动了公安部和山东省委省***,要求山东省公安厅限期破案,务必追回被盗状元卷。
经过公安部门的缜密侦查,确定是内部人员作案。警察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个名叫林春涛的嫌疑人。
林春涛盗走状元卷后,便急着找人销赃,开出了1000万元的价格。按理说,像状元卷这样价值连城的一级文物,别说1000万,就是1亿恐怕也物有所值。但奇怪的是,直到警察抓住林春涛,依然没有一个文物贩子和他联系。
原来,当文物贩子们得知林春涛手里的是现存唯一的状元卷时,都不敢出手买下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张状元卷,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千年科举,仅余一卷”。赵秉忠的状元卷堪称我国的稀世之宝,但它是如何被带出宫廷,流落民间的,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参考资料:《明史》《中国唯一一份状元卷》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七年级下册历史隋朝的试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隋朝的试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