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框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框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演义谋篇布局主要特点及具体事例?
  2. 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

三国演义谋篇布局主要特点及具体事例?

东汉末年,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朝廷***,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乱世之中,一代枭雄与英雄人物竞相涌现。

三国历史框架-三国历史框架结构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是时,袁绍和曹操领众诸侯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人皇宫,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慌乱出逃。在各路诸侯争相寻找刘辩和刘协的过程中,原屯兵凉州的董卓因救驾有功随即掌控朝中大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

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借圣旨之名,召集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迫使其挟汉献帝至长安。董卓后被其义子吕布所杀。

三国历史框架-三国历史框架结构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于许昌建都,并运用权谋除去了吕布、袁术等人。在其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继而一统北方,为此后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举兵南征,矛头直指荆州和江都。此时,刘表亡故,其长子刘琦守江夏。次子刘琮接管荆州,后投降曹操,荆州于是落入曹操受众。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

三国历史框架-三国历史框架结构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诸葛亮凭借机智在江东舌战群儒,最终促成孙、刘联军,并在赤壁之战中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的行动,大破曹军,谱写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

全书可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在布局谋篇方面,《三国演义》以鲜明的纵式结构表现出一种严整之美,以贯穿始终的线索表现出一种流畅之美。作为历史***的《三国演义》,是一个历史科学和***艺术互相交织的有机统一体。

它既要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为基础,又要有文学色彩和文学手法。同时,它既不能像历史著作那样记述历史人物、评价历史***,又不能完全脱离史实去进行艺术虚构。

历史***作者的任务,是将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熔于一炉。《三国演义》的作者,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全篇的序曲确定了一个“合久必分”的历史框架,在全篇的尾声确定了一个“分久必合”的历史框架,而在全篇的主体部分则确立了处于这两个框架之间的分合态势。东汉王朝的一统天下不可避免地演变成鼎足三分之势,而魏蜀吴三方又都抱有统一天下之志,最终却无可挽回地演变为西晋的一统天下。

作者在书中重点描写的一种态势、两次转折和三大阶段这种前后相衔、次第有序的纵式结构,便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基础,也是***的结构艺术显示一种严整之美的基础。

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

《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可以归纳为五条线:以东汉灭亡为引线,以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的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魏蜀吴三线中,又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主干;在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写诸葛亮,以隆中决策为关键。
此外,《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百回整体框架和十回推进谋略。全书120回,呈“20-80-20”的叙事整体框架,前20回写东汉之乱,中间80回写三国纷争,最后20回写三国归晋。同时,每十回写一人,余则虚写,构成叙事大转折中的小转折。这种叙事结构使得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
以上只是《三国演义》叙事结构的大致框架,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原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框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框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