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李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李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纲列传?
李纲,字文纪。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
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齐王元吉为并州总管,纵左右攘夺,民愁苦,宇文歆谏,不听。刘武周入太原,元吉惧,弃军奔京师,并州陷。帝怒,谓纲曰:“王年少,不习事,故以歆及窦诞佐之。太原,兴王地,兵十万,粟支十年,奈何一旦弃去?歆建此计,我当斩于军。”纲曰:“王过恶,诞养成之。歆事王浅,有阙必诤。今赖歆计,使陛下不失爱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释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乃拜太子少保,尚书、詹事如故。帝以纲隋名臣,手敕未尝名。
贞观四年,复为少师。每听政,必诏纲与房玄龄、王珪侍坐。纲发言陈事,毅然不可夺。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太子为立碑。
李纲一生著述甚多,其遗文由其诸子编成《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于世。另著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
《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其中《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建炎时政记》等,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此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
北宋李纲墓没有被盗吗?
被盗过。
李纲墓墓分为墓道、墓庭、墓坟三部分。 李纲墓墓为砖石结构,高约3米多,围长20米,圆顶隆起,三面围有短墙,入口有砌门坊,额题“古社稷臣”。背面上方镌“恩荣”2字,1998年,墓圹左室曾被盗,即予修复
宋代李纲的名言?
耕牛耕种千亩,生产无数粮食。
力尽之时有谁来怜惜它的劳苦呢?
然而,它为了众生都能够吃饱,
即使病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点评:出自《病牛》。耕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但却毫无怨言,即使病卧于夕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宋代抗金名将李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邀,提起南宋抗金名将李纲,恐怕知道他的人不多,如今他的知名度不如岳飞和韩世忠。但在宋代却是抗金的文官集团的领袖。
(李纲画像)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李纲比岳飞大20岁,也就是说,李纲是抗金元老,是最早抗金的中流砥柱。李纲是文官出身,是中进士入仕的,历任太长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宋高宗赵构时,复右丞相。可谓两朝元老。
李纲为官适逢乱世,注定了他的一生仕途不顺,也就是说不能做个“太平官”。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初仕任京城四壁守御使,他和城中百姓一心御敌,多次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而郁郁不得志。
说实话,宋钦宗赵桓是北宋历史上最懦弱无能的昏君,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
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北宋是在他的手上灭亡的,这和罢了李纲的丞相有莫大的联系。“靖康耻”就是说的他。
宋钦宗赵桓被关押到了金国,他的异母弟宋高宗继位,就是『泥马渡康王』的赵构。这里还有个传说呢。
北宋末年,当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作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脱逃,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已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黄河的一条支流,过河后即化为泥塑之马。
赵构发誓说,我赵构得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到时与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
(宋高宗赵构画像)
北宋灭亡,宋钦宗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他一度发誓重振朝纲,决定起复李纲为相。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五日,宋高宗起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
李纲接到任命书之后,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比如,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让他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两河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讲真他的这些务实的军事设施还蛮符合赵构及投降派的『口味』。这些投降派就是“待价而沽,讲投降的条件,”不是真心迎“二圣”还朝,这也不难理解,“二圣”归巢,赵构置于何地呢?这是李纲犯了和岳飞同样的大忌了。
果然,投降派御史中丞颜岐上书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对赵构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朝中两个重臣都说李纲的坏话。
李纲此时浑然不觉,竭尽思虑,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组织抗金,并同高宗周围的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罢和议”,严惩张邦昌及其他为金兵效劳的宋朝官员,以励上节。
李纲所做的这些,恰恰是投降派和赵构所不允许的,“直捣黄龙府”是赵构之大忌。
李纲遭到了投降派的弹劾,同时又犯了赵构大忌。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此后,李纲不再出侍为官。
综上所述, 李纲一生虽然不及岳飞抗金轰轰烈烈,但在北宋末年金兵侵入之初,为京城社稷生民安危,有效地组织了『东京保卫战』的城防,屡次击退了金兵,鼓舞了士气。虽然当时宋钦宗赵桓不用他的建议,可是他的忠诚义气在士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宋高宗即位初,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颇有成效。但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这些是李纲之不幸,何尝不是南宋之不幸啊!李纲生不逢时,没有生在明君主政的年代,注定了不幸的人生。
(宋朝李纲的纪念碑)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李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李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