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历史隋朝的兴衰史简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隋朝的兴衰史简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不同版本的隋唐类文学作品武力设定分别是怎样的?
以隋唐为时间背景的文学作品极多,其中有三部中出现了明确的武将排名,分别是评书《兴唐传》中的四猛、四绝、九老、十六杰,评书《隋唐演义》中的四猛、四绝、十三杰以及古白话***《说唐全传》中的十八条好汉。
那么,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三部文学作品中具体的武力定位。
评书《兴唐传》
《兴唐传》是剧情最合理、情节最丰富的隋唐类***(评书),但是同样,他的武力体系也是最不同的,尽管是以《说唐全传》为蓝本改编的评书,但全新的内容和武力设定让人眼前一亮,是一部成功的评书作品。
我们先来看一下十六杰的排名:
这与广泛认知的隋唐武将排名有极大的出入,同时在剧情上很多地方自相矛盾,比如其他作品中高居第五或第六的伍云召,在这里只排名十三,然而最终被刘黑闼几枪就挑于马下。
那么这是陈荫荣在编写时出现了错误吗?并非如此,作者在书中曾交代,所谓的榜单只是单纯的力量排名,不代表武艺高低。而力量的强弱差别也没有《说唐》那么夸张,那么本套书的武力体系究竟是怎样的?谁也是武力的天花板呢?
我们通过李元霸做一个对比就能知道答案,李元霸在本书中一共打了三场败仗,一次是与裴元庆之间第二次交手,两人第一次较力,李元霸用了明三锤暗五锤的手段让裴元庆吃了一次暗亏,裴元庆一直不服,在二次学艺时,憋着一口气要一雪前耻,于是迎来了两人的第二次交手,但是李元霸此战由于战术要求不能胜,只能败,于是顺水推舟的落败而走。
人生的最终一战,李元霸对战宇文成都的老师、年过八十的鱼俱罗。所谓“拳怕少壮”,鱼俱罗深知李元霸年轻力猛,久战自己必然不是对手,所以略斗数合便诈败而走,以拖刀计将李元霸斩于马下。
这两战李元霸虽然败了,但并非武艺不济,他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落败是输给了罗成。当时罗成和秦琼在战场上玩套活,李元霸奉命来给恩公秦琼送礼,见秦琼苦战,不知就里的李元霸不顾柴绍的阻拦,飞马助战,秦琼哭笑不得,只得暗中叮嘱罗成不可伤了李元霸性命,之后回马败走。
李元霸到了罗成面前一顿胡吹大气、耀武扬威,罗成心高气傲,有意给李元霸留个记性,一出手就是绝技“梅花七蕊”,一杆枪抖出七个枪头,李元霸分不******,胡乱去挡,哪里挡得住?被罗成一枪挑飞了肩头的踢庭兽,又一枪刺中大腿,挑下来一条肉,吓得李元霸魂不附体,回马败走。
书中说罗成这是给了秦琼面子,不然一枪就足以刺死李元霸,这么说罗成就是全书第一高手了?非也。在破了铜旗阵后,东方伯对战罗成,将罗成的枪法尽数破解,又一路引他追击,最终见到了罗成同父异母的哥哥——罗春。
罗家枪起源于三国姜维,罗春更是枪法大成,而罗艺本身和传给罗成的只是姜家枪的一部分,所以罗春的武艺碾压罗成,二人交手,一两招便见输赢。
所以说这部书的武力特点是得姜家枪法者得天下,罗春秒杀罗成,罗成秒杀李元霸,李元霸胜过其他一切人物……其实姜维在汉末三国也不算啥顶级大将,这么算起来,李元霸到了三国貌似连廖化都不如。
评书《隋唐演义》
单老评书的最大特点是热闹,讲的绘声绘色,嗓音独特,但是内容上不仅乏善可陈,多有雷同之处,而且bug不断,经不起推敲,也没有什么研究的价值,但是由于流传度广,所以不得不提一嘴。
书中十三杰共十四将,单老每次说排名,有的人物都会变动,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四猛和四绝中,所以我们只说说其中的高战力人物。
首先是李元霸,他依旧是书中的第一将,但优势不大,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最终与之交战八十合被杀,差距已经不大。而在力量的对比上,罗士信与李元霸伯仲之间。
罗成的兄长这部书中叫罗松,曾一枪破开李元霸后罗士信咬在一起的兵器,与罗成、罗焕联手战胜过李元霸,从技术上讲,罗松是毫无争议的天下第一。
不过李元霸用力量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两人虽然没有单独一对一的战斗过,但整体上感觉属于同一档次,个人觉得李元霸略胜。
书中的设定与《兴唐》一样,罗家枪出自姜家枪,所以说罗松的上限不会超过姜维,总体来说,《隋唐演义》依旧是一个低武的世界。
古白话***《说唐全传》
《说唐》是一部神话色彩浓重的***,武力体系冠绝任何时间段的古代***。我们来看一下书中十八好汉中的几位,就知道此言非虚。
天下第十六的秦叔宝,前期被各种血虐,但他的虎头枪有八十三斤,比关羽的青龙刀还重一斤,虎头枪别断之后,改用尚师徒的提卢枪,重一百二十斤,依旧得心应手。另外,他家传的镀金熟铜锏前期重一百三十斤,后期一百八十斤。
能轻松吊打秦琼的武将实力则更为夸张,第八的杨林一对虬龙棒重三百斤;第七的罗成丈八滚云枪重二百四十斤;第三的裴元庆一对银锤三百斤;第二的宇文成都镏金镋前期二百斤,中期三百二十斤,后期达到了四百斤;而天下无敌的李元霸,一对大锤八百斤,有四象不过之力,曾在紫金山一个人面对一百八十万反王联军,杀的只剩六十五万!
有人或许会说,武艺不仅仅是力量,但是要知道,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技术都是浮云,何况,从李元霸到罗成都有一个人杀败十万以上军队的实力,这几乎不仅仅是天神临凡,更像是天神附体了。
纵观各个时间背景的文学作品,似乎只有《残唐五代演义》可以勉强与《说唐全传》比较,但也略逊一筹。
综上所述,对比所有以古代为时间背景的***,《兴唐传》中的第一高手罗春,不会高于姜维,而其他人和他的差距比赵云和邢道荣还大,所以这无疑是一个武学发展极其落后的大背景。《隋唐演义》略好一些,但也是低武世界。而《说唐全传》则是碾压一切的存在,一个李元霸基本可以挑其他***中的所有人物了。
如何看待古代王朝的历史周期问题,左右王朝兴衰的到底是什么?
谢谢邀请,我是以史为鉴。
古代封建王朝的周期率问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著名历史***《三国演义》开篇就是历史周期率的描述: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大一统王朝,平均统治大约在两百到三百年时间。
一个王朝的衰落直接导致了分裂势力的崛起,而在各地分裂割据势力混战一段时间之后,必然有雄才大略之人崛起,再一次统一全国。
古人把这种现象简单的归纳为天命,这也就是“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历史周期率的来历。
其实学过唯物辩证法的朋友们都知道,透过分分合合的表象,这个历史周期率的本质其实在于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
当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建立,必定是伴随着旧贵族的毁灭和新贵族的崛起。
旧有的贵族地主等势力到毁灭,解放出许多不掌握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这部分被解放者看到了自己打破阶层进行上升的空间,激发出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生产。
而新王朝建立初期,必定进行过极为残酷的战争和***,新的王朝吸取了上一任王朝灭亡的教训,在许多税收、劳役、法律等政策上都会显得宽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也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盛世,都是在一个朝代的初期或中期的原因。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都是如此。
而一个新建立的朝代,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新的贵族已经逐渐形成了势力联盟,新的阶层天花板开始固化。普通的农民,手工业者,这样的劳动人民上升通道已经逐渐收窄。
贵族和百姓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激化。
这一时期如果遇上开明的皇帝进行变革,惩处弊端将会产生所谓的朝代中兴。但是因为封建王朝本身阶级局限性的限制,这样的改革也往往会只是昙花一现,随后就会面临失败的必然命运。
比如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改革,在进行变革初期都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但是随着保守势力的反扑或者主政人的去世,这样的变革也马上就失败了。
又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这些贵族官员的阶层已经完全固化,底层百姓根本没有丝毫出头之地。
而且经过200多年的和平发展,社会的相对平稳导致人口的大量爆发增长。而封建王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有没有得到大的爆发性增长。这就导致人口增多,而粮食等生活用品的产量跟不上这一增长趋势。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会导致贵族和百姓的矛盾不可调和,只能兵戎相见。
由此便进入了朝代的末期,整个社会进入战争,歌剧混乱。
在混战几十年到上百年之后,消耗了大量的人口和旧有的既得利益者。整个社会产生的粮食等又可以养活相对应的人口。
而旧贵族的消亡,则又给新贵族的诞生提供了土壤。这也会导致新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诞生。
当然一个朝代的消亡和一个朝代的诞生,肯定是非常复杂的,可能会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多重因素综合导致而成,这条问答只能从最简单的模型给大家一个科学的分析思路的建议。
如果您有其他观点,也欢迎留言探讨。
我是以史为鉴,讲述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隋朝的兴衰史简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隋朝的兴衰史简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