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谬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谬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演义的成书,经过了哪三个阶段?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第一阶段:说唱文学。
从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来看,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
第二阶段:
根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又据《东坡志林》载,王彭尝云:“徐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第三阶段:舞台戏剧。
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宋史·范纯礼传》及南宋姜白石《观灯口号》等诗歌中都有演出三国戏的记载。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至少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在这些剧本中,继续表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故事流传既有那么长的历史,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可能很早就产生了。
但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这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它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从评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不仅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鲜明,而且刘、关、张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气息,张飞的形象最活跃、最有生气,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写得很突出。
全书内容大半是不同于正史的附会和传说,像司马仲相断狱的因果报应故事,张飞殴打常侍段珪、杀定州太守,以及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情节都很离奇。而且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可知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孔融杀母的故事是真的吗?
有待考证
孔融曾提出过“父母无恩论”,就是说父母与儿女毫无恩情,母亲和孩子好比器皿与物品,物品取出,自然与器皿毫无关系!孔融甚至还大方厥词说“父母无恩,孩子仅是父母欢愉之后的结果”。他说“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给父母”!听到这样的观点,曹操喜出望外,因为这样的言论颠覆了传统观念,违背了孝道。所以曹操便以此为由称其“此番行为无疑是弑父弑母之举”,给孔融扣上了一个不孝不敬的帽子,处以***!
所以我们说的孔融弑母并不是指孔融真的杀了自己的母亲,而是曹操给他扣上的这顶大帽子!孔融是否真正的提过这个论点,后人无法考证,孔融与曹操之间还有什么更深的矛盾,我们已无从得知,仰望历史,后人各有纷说,孔融也只是被后人咏叹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而已!
我个人认为孔融弑母的事情是谬论。孔融一直看曹操不爽,因为孔融是站在汉朝这边的,而曹操等于是反汉的。所以这两人你看我不爽,我也看你不爽,曹操但是实力不强,孔融名声比较大也不好处理。
终于有一次孔融说了一个“亲子无亲论”,其实意思是讽刺当时的“举孝廉,父别居”这样的“***孝”,结果被曹操抓到了把柄,说他不孝,一家人全部被杀了!这事明明就是曹操的锅啊,怎么就变成了孔融弑母了,这毫无根据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谬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谬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