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书讽刺隋朝的人物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书讽刺隋朝的人物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世说新语中嘲讽科举的故事?
  2. 汉文帝“阴杀”弟弟刘长,被人编成民谣讽刺,这件事靠谱吗?民谣到底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世说新语中嘲讽科举的故事?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

历史书讽刺隋朝的人物故事-历史书讽刺隋朝的人物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世说新语中嘲讽科举的故事有巜范进中举》。

世说新语中没有嘲讽科举的故事,因为那时还没有科举制度。

历史书讽刺隋朝的人物故事-历史书讽刺隋朝的人物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中国科学制度是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最公平的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在中国实行了整整1300年。

汉文帝“阴杀”弟弟刘长,被人编成民谣讽刺,这件事靠谱吗?民谣到底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汉文帝阴杀淮南厉王刘长,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属实,但种种迹象表明,刘长之死,汉文帝脱不了干系。

历史书讽刺隋朝的人物故事-历史书讽刺隋朝的人物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要了解汉文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本来这个皇位是绝对轮不到他的,只是因为刘恒的低调,和看上去比较软弱,才让功臣集团选择刘恒做皇帝,以方便功臣们控制,结果刘恒一登上皇位,便***取了种种措施加强皇权。

首先是汉文帝用自已亲信掌握兵权,控制了皇宫及京城的兵权,其次是汉文帝大封功臣,稳定及拉拢人心;最后汉文帝敲打功臣,如周勃,罢免了周勃的官,杀鸡骇猴,震慑功臣集团。

种种迹象表明,汉文帝是一个有能力、有手腕、有想法的君主,只是汉文帝的性格与其它皇帝不同,他是做的多,说的少,而且不轻易表露出自已的喜怒衰乐。

汉文帝登上皇位第二年,诛吕功臣齐王刘襄去世,刘襄是第一个起兵反抗诸吕的诸侯王,其起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争夺后位,刘襄是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肥的长子,也是刘邦子孙当时年轻有为,颇有能力的一位,在起兵诛吕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去世的时候还相当年轻,当时的汉文帝才23岁,刘襄还是汉文帝的鸽子,年纪肯定不会大,但这么年轻就去世,而且死因不明。

接着是刘章,刘章是刘襄的弟弟,也是诛杀诸吕的功臣之一,本来汉文帝是许诺封刘章为赵王的,后来听说刘章本来是想拥立其兄长刘襄为帝,于是汉文帝违背诺言,没有封刘章为赵王,而是封为城阳王,刘章在汉文帝即位的第三位去世,这个时候汉文帝才26岁 ,那么刘章作为汉文帝的侄子,应该是更年轻,结果也去世了,死因不明。

再接下来是刘兴居,刘兴居也是刘襄的弟弟,被汉文帝封为济北王,在刘章去世没多久,刘兴居趁匈奴大举入侵之际,汉文帝赶赴太原坐镇之机,起兵造反,结果兵败被杀,刘兴居起兵的原因肯定与他的两个哥哥这么年轻先后去世有关,也与他的大哥刘襄没有当上皇帝有关,很显然他们三兄弟都受到汉文帝的排斥,不是郁郁而终,就是起兵造反,这个现象绝对不是正常的。

对汉文帝皇位有威胁的三个年轻有为的竞争者先后去世,要说跟汉文帝一点关系都没有,怎么都说不过去,本着谁是最大受益者,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汉文帝都有嫌疑。

再说刘长,刘长是汉文帝登上皇位后仅存的异母弟弟,是刘邦封的淮南王,并且是吕后带大的,因此在吕后掌权期间,没有受到吕后的迫害。刘长私***害辟阳侯审食其,一个皇族***当朝重臣,还是刘邦封的列候,在当时可以说是重罪,但汉文帝不但不治罪,而且一点责罚都没有,皇帝这样做,无疑让刘长的不法行为得到滋长。

汉文帝的纵容,无疑让刘长的行为越来越过份,不仅骄横跋踄,而且刘长在封国效仿天子礼仪,置百官,图谋不轨,发展到最后,刘长居然直接用四十辆战车造反,结果事败被俘虏,按罪应该是死罪,这个时候汉文帝依照法律杀了刘长,也没有什么过错,但汉文帝没杀,不愿意承担杀弟的骂名,只是罢免了刘长的王位,用囚车将刘长押运到蜀地,并交待沿途地方官好好款待。

对于汉文帝的这个做法,大臣袁盎曾经提醒过汉文帝,说淮南王刘长性情刚烈,这么做会导致刘长中途身死。但汉文帝仍然这么做了,只能是故意为之,结果就是刘长半路上绝食而死。

以汉文帝的智商,会不明白他的做***导致这个结果的发生,说出来谁也不信。自古帝王无亲情,有的只是权力争斗,汉文帝刘恒的皇位来的不是很正统,他也非常担心皇位会被别人夺去,因此他一上台,就***取了各种措施加强皇权,包括打击权臣,打击潜在竞争皇位的对手,想想他的三个有能力又这么年轻有为的侄子怎么死的?想想他的弟弟刘长是怎么死的?娇宠就是一种伤害,利用娇宠刘长,让刘长在犯法的道路越走越远,最后无可挽回,这不是阴杀又是什么呢?

汉文帝在历史上的形象是非常好,为君忠厚,爱护百姓,开启文景之治的基础,但并不能说明汉文帝就跟刘长之死没有关系,汉文帝是***取了相当高明的方法,无法让人寻到证据,而更不可能用光明正大的方法去做这些事,因此说他阴杀弟弟刘长,是有道理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首民谣是淮南王刘长死后,民间流传来的歌谣,用以讽刺汉文帝用故意纵容的阴损方式,“宠杀”弟弟刘长。历来史学家很多以此认为,这是汉文帝为人阴险的一个例证。

我个人认为,这个民谣非常蹊跷,是有人故意给汉文帝扣屎盆子!而且背后包含巨大阴谋!

首先,汉文帝根本无意杀刘长,对刘长的包容绝不是有意纵容

淮南王刘长因谋反失败,汉文帝不忍诛杀他,只是削了他的封爵,发配蜀郡,结果刘长路上自己绝食而亡。如果汉文帝要想杀刘长,就刘长干的违法乱纪事,早就砍无数次脑袋了。就这次谋反来说,汉文帝不杀刘长,反倒有顾私情不顾国法的嫌疑,相反杀了刘长,历史不会对他有任何负面评价。

刘长半路绝食实在是个意外,以刘长的德行,谁能料到他也会有所悔悟?汉文帝也不可能料事如神,用这么复杂,这么笨的办法阴杀刘长。

其次,这首民谣出现的时间节点太诡异

刘长死于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72年,汉文帝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将刘长四个年幼的儿子全部封侯。公元前168年,这首神秘的民谣流传出来,此时距离事发已经过去整整六年了!

是哪些无聊的老百姓,会在六年后突然如此怀念刘长呢?如果汉文帝真的耍阴招,为什么不在当年流传出来呢?

很显然,所谓的民谣根本不能代表“民意”,是有人想借刘长之死来打压汉文帝,只可惜在时间节点上不够完美。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故意编造所谓的民谣栽赃汉文帝呢?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编造这个民谣的应该是汉室诸侯王们,目的是为了对抗汉文帝的削藩政策

我们知道,西汉削藩始于汉景帝,但实际上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在考虑削藩方案。著名的政治家贾谊就曾经给汉文帝上疏指出,藩王已经成为中央***的巨大威胁,并提出了多种限制诸侯王,削弱藩王势力的建议。

可惜的是,汉景帝时期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中央***实力不够强大,面对削藩可能引起的内乱,汉文帝尚无把握确保中央***的安全,所以最终只能将这个任务留给了后世。

尽管如此,诸侯王们明显地感觉到来自中央的压力。他们需要一个能让他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汉文帝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刘长之死。刘长本就是藩王,只要把他塑造成削藩的受害者形象,那么就能引起众多刘姓***兄弟们的共鸣。我觉得,这首民谣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由某个集团的创作班子策划的。

这***谣不但以“人民的名义”鞭挞了汉文帝的阴险,而且在号召所有刘姓诸侯王:汉文帝刘恒在以削藩的方式***兄弟骨肉,我们如果不团结起来,就是下一个刘长!

这分明就是对汉文帝的一份宣战檄文!好阴险歹毒的一首民谣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书讽刺隋朝的人物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书讽刺隋朝的人物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