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军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军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北宋军事改革的原因?
  2. 北宋有哪些军事著作?

北宋军事改革的原因?

北宋军事改革的推动是出于多重原因。首先,为了应对当前的紧张战争局势,宋朝对中枢军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前期,主要通过调整军事指挥结构,将统兵和领兵权进行分离,分别由不同系统的文武官员进行把持,以确保兵权的集中和统一。此外,赵匡胤等历代皇帝还推行了收兵权政策,将原本杂乱独立的军队整编为国家正规军,归于中央统治之下。

宋朝历史军事-宋朝历史军事小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进入北宋中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发起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这一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军事制度的改革。然而,北宋军事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抑武”,即抑制武将的政策;二是募兵制,这使得军队素质下降。

因此,北宋的军事改革是应对内外挑战、优化军队管理和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在于强化中央集权,规范军队管理,并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力图提升军队的整体实力和战斗效率。

宋朝历史军事-宋朝历史军事小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宋有哪些军事著作?

说起来可能比较意外,宋代的军事著作是不少的,据《中国兵书知见录》统计,两宋兵书559部,3865卷,比东汉至隋唐五代的总部数还多。

在北宋时期,主要产生了两部军事著作,一部是《武经总要》,还有一部叫《武经七书》。

宋朝历史军事-宋朝历史军事小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先说说这个《武经总要》,《武经总要》编纂于宋仁宗庆历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兵书,由曾公亮和丁度等人奉敕编纂。《武经总要》分前后两集,前集各二十二卷,后集二十一卷,共约二十五万字。前集分门别类讲述军事知识,分为选将、练兵、行军、阵法、敌情、后勤、地形、城池、火攻、水战及武器等门类。每个门类下又细化描述,如行军包括行军约束、符契、间谍、字验、传信牌、乡导等项目,其中的兵器、装备、阵法都配有详细的图片,全书收录图谱三百三十余幅。后集主要讲实战案例,前十五卷,按照“招降、攻城、轻敌”等各类得失经验,介绍历代实战案例。后集最后六卷则主要讲阴阳占卜(这个……)。

《武经总要》成书于仁宗时期,当时宋朝已开国六十余年,经历社会发展繁荣的同时,一些弊病也开始呈现,尤其是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冲突中,宋朝长期处于弱势状态,除了被北方辽国压制外,在对西夏的斗争中也狼狈不堪。从康定元年(1040)到庆历二年(1042),宋朝一败三川口、二败好水川,三败定川寨,北宋朝廷上下震动,开始认识到“人不习兵”的危险。此后的庆历新政也专门提出“修武备”的建议,“士大夫***言兵”的风气逐渐形成。

《武经七书》编纂于北宋神宗年间, 和《武经总要》一样,它也是一部官修军事著作。《武经七书》在内容上其实没什么独创性,只是把《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等七部主要兵书ctrl+c、ctrl+v,再进行集中校订,然后汇编而成。

《武经七书》的主要功能被定位为“立之学官,亦以之试士”,也就是说它是一部军事教科书。当时,宋神宗雄心壮志,力图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希望改变军事上的被动挨打局面,希望培养军事人才。为此,宋神宗提倡武学,完善科举中的武举考试,并在武举中增加了策试。在这种背景下,宋神宗组织枢密院、国子监将上面提到的《孙子》、《吴子》等七部前代兵书进行汇编。编好后,宋神宗当即下令颁行,定名《武经七书》。

在北宋时期,自著兵书、对过往兵书进行注释的风气一度很盛,兵学研究也曾相当繁荣。当然,研究归研究,这和上阵打仗又是两码事。如果两国交战是由一群兵书爱好者做在一起做考卷、***数的话,什么契丹、鸡蛋,西夏、东夏,宋朝一定可以通通秒杀。但是,可是,理论和实践终究是不一样的。

至于结果如何,宋仁宗、宋神宗搞得那么辛苦,大家也不要批评了。

你懂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军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军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