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礼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礼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古人初次见面怎么问候?
  2. 三国时期有没有拱手礼?
  3. 三国忠君爱国思想?
  4. 三国时期的投降礼仪是如何执行的?

三国古人初次见面怎么问候?

古代初次见面见面礼仪您、请、早、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不用谢初次见面说久仰,久未联系说久违等候客人说恭候,客人到来说光临看望别人说拜访,欢迎购物说光顾还有要注意古人见面礼仪文化见面礼仪揖,拱,拜,拜手,再

三国历史礼仪-三国历史礼仪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时期有没有拱手礼?

拱手礼又叫作揖、揖礼, 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 其历史非常悠久。在《仪礼》中,规定士与士之间的交际礼仪的这一部分叫做相见礼, 而揖礼就是相见礼之一。据说中国古代的礼仪大多数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 周礼” 。西周早于三国,三国自然就有拱手礼了。

三国忠君爱国思想?

三国时期的忠君思想来自于孔孟之道。忠君思想是春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儒家学说的核心。一生推崇仁义忠君,君臣有别的礼义思想。

三国历史礼仪-三国历史礼仪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在孔孟思想的核心基础上,又加了一个信字,形成了封建社会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忠君思想也就成了君上约束百姓的手段,臣子也就养成了为君视尊的礼义习惯。被沿袭下来。所以三国时期忠君思想也就被传承下来。

三国时期的投降礼仪是如何执行的?

每天分享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人事物,先【关注】不迷路!——史海扑通

三国历史礼仪-三国历史礼仪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时期比较有仪式感的投降就是蜀和吴灭亡时,国主刘禅与孙皓的投降。其他诸如军阀、诸侯之间的吞并,失败者一方的投降多半都比较简单,没啥正规的仪式,所以这里主要聊一聊刘禅与孙皓的投降。

公元263年,邓艾大军偷渡阴平,杀诸葛瞻父子,直抵成都,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决定投降。据《三国志》中记载,“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这里就提到了两个投降礼仪,一个是“面缚”,另一个是“舆榇”。

“面缚”指的是把手反绑在身后,出城投降,“舆榇”的“榇”是棺材,带着棺材投降,表示愿意受死。这是投降的一方,受降的一方所对应的就是“解缚”与“焚榇”,就是亲手把投降者的绳子解开,烧掉棺材,接受投降,表示宽宥投降者的死罪。

所以刘禅的投降场面就是,刘禅率领太子和百官,反绑着双手带着棺材到达邓艾的均有门前,邓艾亲自帮刘禅解绑,烧掉棺材,礼成。

同样的吴主孙皓的投降也是一样的,王濬是受降方代表,接受孙皓的投降。“王濬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

“面缚”和“舆榇”这两个仪式也不是三国时期特有的,而是承袭了古礼,早在《左传》中就有明确关于“面缚”、“舆榇”、“解缚”、“焚榇”的记载。除了进行这两项投降礼仪之外,投降前会先提交投降书,投降后会交接印绶、人口登记薄、财务等等,属于***的完全交接。

刘禅和孙皓投降后就移居洛阳,好在晋朝的皇帝司马炎是不杀降的,还赐予了爵位和俸禄,刘禅封为安乐县公,孙皓封为归命侯。

三国时代征战频繁,军事行动失败一方的人员多有选择投降自保的,执行者有皇帝、刺 史、州牧、军阀、家将、幕僚等。其中蜀国刘禅和吴国孙暗在面对敌军来临,己方的军事行动失败之时,均选择投降自保。刘禅和孙瞎均执行了《左传》记载的“面缚”和“舆榇”的投降礼仪。且在出降之前遣使奉降书于对方统帅。“奉降书”是先秦两汉投降礼仪中没有记载的新形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礼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礼仪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