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钱币历史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汉朝钱币历史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汉代用黄金白银吗?
  2. 铜钱最早的是什么年代?
  3. 铜和银钱是什么朝代?
  4. 西汉货币比例?

汉代用黄金白银吗?

汉朝那时候有银子。但汉朝时期,白银只是作为贵重物品存在,一些地区会向***缴纳白银作为贡物,白银收上来后也是作为工艺品的原材料使用,并不具有货币性质。汉朝时候,贵金属的流通时用金子。银子不具备货币的性质。汉代的货币以铜钱为主,有金银铜以及合金铸币,甚至还有龟币和贝币。从公元前119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五铢钱都是标准货币。

汉朝钱币历史简介-汉朝钱币历史简介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铜钱最早的是什么年代?

1、铜钱最早出自于秦朝。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朝钱币历史简介-汉朝钱币历史简介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汉代所铸的方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吕后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荚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三铢钱。

4、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五铢钱,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汉朝钱币历史简介-汉朝钱币历史简介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铜和银钱是什么朝代?

银票起源于北宋在四川流行的“交子”,在明朝银两银票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再此之前,主要流通铜钱,贝币,贝币是原始社会到夏周商流通的主要货币,以后同开始是铜钱,至秦统一才统一,包括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唐***通宝,以后没有变化,都是年号加通宝,如乾隆通宝等等

铜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那时是青铜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青铜为主要材料的形态各异的铸币。也就是铜钱最早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银钱即银子 明初废纸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体制。

所以银钱最早出现在明朝

西汉货币比例?

西汉时期主要流通两种货币,即半两钱和五铢钱,西汉半两钱按重量可分为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三铢半两钱4种,其中轻薄而方孔较大的五分钱和建元三铢钱俗称为榆荚半两,更小者仅有人手指肚大小,称作袖珍半两;五铢钱按铸造者不同可分为三官五铢、赤仄五铢、郡国五铢等。

而在钱币书法和形式上,西汉半两、五铢钱的钱文字体皆为汉代篆书或稍向隶书过渡的西汉古隶,铸造精美的半两、五铢钱,钱文之书体遒劲,笔道屈曲秀美,堪称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西汉钱币字体又有许多种分类,如钱文旋读,文字错铸,五铢钱之“五”字亦有直笔五、曲笔五等形式。所谓旋读,就是文字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排列于钱币方孔周围,如“半两”两字旋读,则表现为两字一正一倒分列在方孔两侧。

关于西汉货币的铸币量,史书明确记载,汉武帝铸造三官五铢后,每年的铸钱量都很大,从武帝元狩五年至平帝元始五年的123年间,国家共铸钱280亿枚,西汉桓谭在《新论》中记载当时国库与皇室年收入竟多达123亿钱。如此大的铸币量是怎么铸造出来的呢?西汉时期普遍使用了一种全新的范铸方法——叠范法。叠范法是我国古代冶炼史上的伟***明,以往的范铸钱币都是用陶、石、铁等材质作钱范,一范只有一层,内有钱币型腔与铜液的流道。叠范则是将原先的钱范上上下下叠放在一起,形成一个高起的台状范,从顶部浇口浇入铜液,铜液就会由上到下依次流入不同层叠的型腔中,从而达到一次浇铸后铸造钱币的数量是原来的好几倍,大大提高了铸钱效率。

西汉钱币的收藏

汉半两、五铢钱因铸造量大,历史悠久,种类亦多,价值高低不一,故颇受收藏者青睐。秦、汉半两绝大多数为青铜质地,但在湖南等地也曾发现过西汉铁半两。从两个时代半两钱钱型来看,其不同点也较为明显,因此鉴别和给半两钱断代较为容易。如汉代半两钱较之秦半两的钱型更小更轻薄,面部不如秦半两那么外凸,钱文的凸出程度也不如秦半两。基于以上这些特征,轻薄的汉半两的市场价普遍也比厚重的秦半两的市场价格更加便宜。西汉建元三铢钱因铸造仅有一年时间,所以存世量较少,但也不失为由汉代半两钱过渡到五铢钱的见证,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五铢钱存世较多,在市场中大多成罐交易,有些甚至凝结成一大坨,上面覆盖有土质的死锈,而彼此不易分开。但也不乏有单枚的美品即可卖出高价者,尤其是钱币文字秀美而锈***人者,极受追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钱币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钱币历史简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