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超燃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超燃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西汉时期表现春节热闹古诗词?
  2. 舞龙是从什么朝代,开始流行的?

西汉时期表现春节热闹古诗词?

《元会》曹植

汉朝超燃历史-汉朝历史记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

汉朝超燃历史-汉朝历史记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汉朝超燃历史-汉朝历史记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译文:

  一年之始,吉日辰良。美妙聚会,设宴高高殿堂。依地位排列,井然有章。

  衣裳鲜艳,花纹华美,色彩玄黄。美酒盛满酒樽,***溢彩流芳。

  佳肴美食,丰富多样。有笙有磬,筝瑟齐祥。哀怨的曲调凄厉,欣赏品味,口齿留香。

  俯视车辆,华丽多姿,仰观屋棚,绘画雕梁。愿长此以往,千年如常。

  欢歌笑语,尽情***,没了没完。***荣华富贵,万寿无疆。

舞龙是从什么朝代,开始流行的?

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龙舞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经过劳动人民近2000年的创造发展,民间的龙舞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有以下几种。龙灯也称火龙、金龙。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3~10多节不等,节数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以100~170厘米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中都燃有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时握持。舞蹈时,一人手拿"宝珠"(球形的彩灯),在龙头前领舞,表现龙抢宝珠。龙灯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布龙也称打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10多节。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大、舞姿轻捷矫健,多由两条布龙一起表演"二龙抢球"。布龙的动作有"金龙喷水"、"雪花盖顶"、"白鹤展翅"、"双跳龙门"等。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花龙。一般于农历五月和六月间的夜晚舞这种龙,舞起来星光闪闪。过去闹虫灾时多舞草龙;有的地方在祈雨时舞弄,并向龙泼水,故又称水龙。百叶龙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开始时,人们分别手持装有木柄的荷花灯、荷叶灯和蝴蝶灯,穿插起舞。最后一只大荷花灯变做龙头,蝴蝶灯化做龙尾,其他灯结成龙身,犹如一条花龙腾空而起。段龙主要流行于江苏省。龙头、龙身和龙尾互相不用布相连,只在龙头和每节龙身上扎230~300厘米红绸。段龙多由妇女舞弄,轻盈优美,具有江南水乡舞蹈特色。早在汉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超燃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超燃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