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鲁肃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鲁肃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鲁肃有什么功绩?
  2.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他们之间的关系?
  3. 94版三国演义鲁肃为什么换人?
  4. 《三国演义》里鲁肃是怎么死的?功高盖主被逼自杀还是生老病死?或者还有其他原因?

三国鲁肃有什么功绩?

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鲁肃三国历史-鲁肃三国历史原型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鲁肃死后,孙权评价他有二长一短:“子敬东来,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失二长也” (《三国志·鲁肃传》)。孙权肯定了鲁肃的榻上策和赤壁战前的主战意见,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借荆州问题进行了翻案。

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鲁肃死后,孙权评价他有二长一短:“子敬东来,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失二长也” (《三国志·鲁肃传》)。孙权肯定了鲁肃的榻上策和赤壁战前的主战意见,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借荆州问题进行了翻案。

鲁肃三国时负责当时和刘备结盟的工作,为孙刘联盟做出了巨大贡献。鲁肃眼光长远,在诸葛亮之前便看出了局势必分三国,并提议要孙刘联盟抗曹。周瑜死后,鲁肃接替周瑜位置。

鲁肃三国历史-鲁肃三国历史原型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他们之间的关系?

曹操与诸葛亮、周瑜和鲁肃是敌对关系;诸葛亮和曹操、周瑜和鲁肃是敌对关系;周瑜和鲁肃是伙伴关系。

在汉末时,群雄并起、军阀混战。曹操是当时最大的一个军阀统治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称汉相,统一北方。

鲁肃三国历史-鲁肃三国历史原型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备盘踞于蜀(四川),是当时的大军阀。诸葛亮为其军师。

东吴孙权占领江南,周瑜是其的一名将领。鲁肃原本是周瑜的手下,在周瑜死后接替了周瑜的位置,同周瑜共效一主孙权。



94版三国演义鲁肃为什么换人?

九四版三国演义里边的人物经常换人扮演,因为当年这部电视剧太长拍摄的时间太久,老是让一个人演跟不上,所以在三国演义里鲁肃的演员是两个,扮演赵云的演员是三个,张辽的扮演者也是三个人,除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这几个角色不换人以外,其他的角色都不是一个人演的。

因为在拍摄老版《三国演义》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在84集中,反映魏蜀吴三国长达70多年的复杂关系。因此,由5位导演分段拍摄,总计分为了群雄逐鹿、赤壁鏖战、三国鼎立、南征北战、三分归一等5个部分。由于是分开拍摄,各个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出现了选择演员方面的差异化。

94版三国演义总导演是王扶林,分导演有好几位,对演员的使用因拍摄地点和分导演不同有重复现象。例如周瑜的扮演者洪宇宙还扮演过早期袁绍。孙坚和孙权的扮演者是同一个人。

对鲁肃也是一样,早期司马懿的扮演者也演过鲁肃,这时普遍现象。

《三国演义》里鲁肃是怎么死的?功高盖主被逼***还是生老病死?或者还有其他原因?

鲁肃是正常死亡,并非功高震主被逼***。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操令卜东吴、西蜀二处,辂设卦云:“东吴主亡一大将,西蜀有兵犯界。”操不信。忽合淝报来:“东吴陆口守将鲁肃身故。”

曹操命相士管辂卜卦,卦象显示:东吴方有大将死亡,刘备方将兴兵来犯。

多疑的曹操并不相信占卜,可合肥方面来的战报却印证了管辂的卦象,鲁肃去世了。

对于鲁肃的死亡,罗贯中并没有特意描写,只用了寥寥数笔,便为这个杰出的外交家、战略家画上了休止符。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

演义与正史的记载一致,鲁肃为正常死亡,并没有意外身亡。

大夫曰卒。——《公羊传·隐公三年》
初,鲁肃闻刘表卒。——《资治通鉴》

两条佐证可以有力地证明鲁肃是正常死亡,排除***、他杀的可能❓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还有一个疑问:鲁肃会不会是功高震主而遭致孙权打压排挤,最后郁郁而终呢❓

很明显,并不是。鲁肃功劳虽高却不震主,孙权早期折节下士,颇有容人之量,并不似晚年那般猜忌多疑。

鲁肃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外交家,鲁肃最大的贡献在战略和外交方面,而不是军事。

鲁肃是江东集团的战略规划师,江东集团的发展壮大基本上是按照他的战略路线走的。

一、东吴版“隆中对”

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了与诸葛亮“隆中对”相似的治国对策——榻上策。

在策略中,鲁肃明确指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残酷现实,劝孙权早做打算。

鲁肃为孙权谋划了夺取天下之路:

1.保江东以观成败

2.夺荆益划江而治

3.待天时北定中原

鲁肃的榻上策与隆中对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策略不谋而合。

榻上策于孙权如同隆中对于刘备,鲁肃为孙权规划了一个完美的蓝图,孙权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路线走的,虽然在夺取荆州时有偏差,但整体上始终没有偏离鲁肃规划的路线。

二、联刘抗曹

本来鲁肃的***的第二步是消灭刘表和刘璋,达到与曹操划江而治的目的,但曹操还是太快了,或者说孙权太慢了。

曹操鲸吞荆州瞬间打乱了鲁肃的战略部署,夺荆州已经不现实了,鲁肃灵活的调整策略,向孙权提出了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的外交策略。

在鲁肃的运作下,刘备和孙权结成了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赤壁之战后,鲁肃将周瑜打下的江陵(南郡治所,借荆州的由来)借给了刘备,让刘备成为了东吴有力的盟友,从西边有效的牵制了曹操。

虽然最后导致刘备做大,但借荆州前期带来的好处也是不容忽视的,曹操听说东吴把江陵借给就背后,写字时笔惊得都掉落了,可见曹操对孙刘联合的忌惮。

多年后,孙权称帝,迁都建邺时,对群臣说鲁肃是他的“邓禹”,就像邓禹启发了刘秀的帝王之志一样,当初孙权没有做帝王的志向,是鲁肃替他分析了天下的形式,唤醒了他的野心!

周瑜有赤壁之战,吕蒙有白衣过江,陆逊有火烧连营,而鲁肃没有一件功大于天的军功,这样的人对孙权没有威胁,孙权对他只会倚重不会猜忌。

所以鲁肃功高震主,受孙权猜忌是不存在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鲁肃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鲁肃三国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