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王安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王安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安石和范仲淹生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使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且提高了当时北宋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有一定成效。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时候的北宋都城?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诗人。北宋的都城是东京,也可以叫汴京或者汴梁,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东京作为中国首都的历史有168年,经历了九代帝王。东京城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了150多万,是一座人口众多,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都城。在中国宋代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至今有2700余年的历史。
宋代名臣王安石为何一直和苏东坡过不去?
没这回事。
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是明朝***,虽然有夸张戏说的成分,历史上的苏轼确因政党问题,被王安石的新党打压过。但王安石没有直接难为过苏轼,更没有***中的《三难苏学士》。
王安石作为新党领袖,当朝宰相,力排众议进行变法运动。推行了青苗法,募役法等一系列新法。从我们现在角度来看,新法的推行对于积弊已久的宋王朝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的。问题出在,一,推行过程中,损害了官僚阶层内部的既得利益。二,官吏在执行中,存在层层盘剥,过度克扣的现象。到了老百姓这一层,自然是怨声载道,认为宰相变法不利民生,而朝堂上,众多旧党***又推波助澜,反对新法。
而苏轼是什么情况?他作为新科进士,对于官场新旧党争还未观望清楚的情况下,仅仅从一个儒家兼济天下苍生的高度,要求新党放慢改革速度,顾及民生疾苦。又说了些没屁用的风凉话:
”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
作为一个一呼百应,广有才名的文人领袖。苏轼这明摆着不支持新法的态度,引起了新党的忌惮,加上苏轼的父辈师友都是旧党,他们把苏轼自然归为了旧党一派。新党找了个烂借口就把苏轼送到地方上山下乡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事儿和王安石还真没太大关系。其时,王安石因为丧子罢相,宰相是吕惠卿。乌台诗案”的制造者李定、舒亶、何正臣也是新党人士,所以后人们把这笔账都算到了王安石头上。
但野史中的记载是,王安石惜才,劝宋神宗赦免苏轼:“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而在元丰年间,王安石苏轼二人在江宁把酒言欢,诗歌唱和,抛开政见纷扰,两大文学家的会晤,也在历史上成为美谈。
无论是从北宋的政坛还是文坛上来讲,王安石与苏轼二人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无论是从政史还是从野史还是各方的谈论当中,似乎王安石始终瞧不起苏东坡,王安石为什么一直和苏东坡过不去呢?这要从几个方面原因开始谈起,绝非简单文人相轻或老辈卖资历。
一、王苏文学观点的冲突
王安石与苏东坡二人的冲突的一个重要争论点就是二人文学观点的冲突,无论是作文还是作诗二人的观点差的很大。
比如对于韩愈的看法,王安石对韩愈虽然既认同他对古文的贡献,但是另一方面却认为其作诗水平并不高。而苏轼对于韩愈的看法,一方面同情他的政治生涯,另一方面是对他诗与文的肯定认为他虽用词奇绝,但立意新颖,可认为他为一代大家之状。
如果说他们对于不同其他的作家的看法,只能是个人的因人而异,那么他们对于对方的看法可能会是使他们产生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王安石认为苏轼他的创作不可违规而苏轼则又指出了,王安石他的创作,又有好使人同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阐述,可以看朱东润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里面有较为详尽的史料记载。
苏轼他对于文学文的创作当中,他重要的观点就是文道并重而偏于文。他写文章,词***华茂与韵律和谐,重视文章的矫饰。因此在苏轼的无论是诗词还是文当中,都会见到极为精当的比喻。王安石恰恰"王荆公体"他在北宋初年的诗坛当中极有特色,瘦硬通神,但那本质上依旧是在文道当中他重道的传达,一切文的表达都应该为道的表达来进行铺路。作为这种观点上的差别,这就是造成二人在文学上的观点,冲突到最根本的原因。
但很显然,如果只是因为这种文学的观点不同,那么让王安石对苏东坡一都瞧不起,那就成为末流文人相轻,但显然王安石并非这种肤浅之人,更别提什么坊间谣言,王荆公因妒忌晚辈而对苏东坡频下暗手这种无稽之谈。
二、政治观点冲突
如果在文学上的冲突和分歧算得上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对于政治上的冲突,那么它的差距这就会显得更为严重一些。
历史上在北宋政坛当中,王安石作为被赏识的重臣,他权力滔天在政坛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新政,这样的背景恰好是苏轼这个新人上在政坛上展露头角的时期。苏东坡此时在京城文名颇盛,受到各方的重视和招揽。
王安石变法大刀阔斧推翻了以往许多的政策,极为激进,这是他政治观点上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一个激进派。而信奉儒道的苏东坡,他显然就要温和一点,他既不是处于司马光那样的温和派,另一方面也不会认同王安石这样的激进改革。虽然用现在后市的观点来看待,显然苏东坡他的观点更为适合当时北宋的发展,但实际上正处于前世之上的王安石迫切的改变北宋国家的现状的王安石,都无法忍受一个后辈,一个有一些他认为落后观点的后辈的看法。虽然他可以理解苏轼的观点但是在政治场上确实不可原谅的。
政治观点的差异是王安石一直和苏东坡过不去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三、王安石真的一直针对苏东坡么?
就像第一部分讨论的一样,王荆公身居高位,文名颇盛,也是一大家,怎么会落入文人相轻的俗套之中。虽然在各路民间传说中有讨论或是因为苏东坡自视甚高冒犯王安石惹下后来因果,或是王安石穷途末路妒忌成性无缘无故迫害苏东坡,这种毫无根据地传言早已经不可考证,真伪难辨,但是作为两个旷世奇才,虽有地位年龄观点的差异,但更多的会是天才奇葩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二人的冲突完全是基于政治观点与文学观点的差异,绝没有上升到人身攻击之上。北宋的文人巨子们往往政见文论相差极大,相互诘难嘲讽,但却并不会将这种的争吵延绵到人本身之上,不兴文字狱,这也是所谓君子坦荡荡的可爱之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王安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王安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