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惊人相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惊人相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楚汉相争和哪段历史最相似?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发生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之间。这段历史***与美国的中美较量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当时中国和美国都是弱小的国家,而当时的楚国则是强大的国家。此外,当时中国和美国都面临着外部压力,而当时的楚国则面临着内部分裂。
汉朝最接近哪个朝呢?
三国时期是指汉朝被曹魏篡权之后,曹丕称魏帝,而后刘备在蜀地称帝,而孙权则在东吴称帝,三国时期,乱战不堪,民不聊生,在最后司马氏控制了曹魏,先后消灭了蜀汉和东吴的两个割据***,夺取了曹魏的皇位,创立了晋朝。
汉承秦制,所以汉朝之前是秦朝。
为什么有人说秦汉与隋唐有相似的点?你觉得这些相似点是什么?
秦汉与隋唐确实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
汉、唐的成就或多或少都需要感谢秦、隋的暴政。
秦统一全国后做了很多对后世有益的事,却唯独没有***取仁政。始皇帝并非暴君,却没有考虑百姓疾苦***用法家治国。统一前用法家治国可以起到约束的作用,可是统一后由于法律过于严苛;导致百姓不堪重负。才会有后来的农民起义。
万里长城,功在千秋。为后世抵御外敌修筑了强大的屏障。却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夫妻父母兄弟的生死分离,经典故事中孟姜女哭长城只是其中的冰上一角。
一座秦始皇陵,动用徭役数十万;费时数十年。
大兴土木,不考虑人民疾苦是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隋炀帝没有继承其父的优点。安与享乐,大兴土木是其倒台的根本原因。
他组织的大运河,同样功在千秋。却也同样让当时的人民苦不堪言。
秦,隋都是在长期战乱后统一的,同样做出了功在千秋的大事业,同样二世而亡,同样亡于安于享乐不思进取大兴土木。
却也同样成就了后世的盛景年华。
秦的苛政最终成就了“流氓皇帝”刘邦。汉高祖刘邦设计灭了项羽,成就伟大事业。
汉时抵御匈奴,汉武帝时期更是开疆扩土,盛极一时,声名远播。
隋的暴政成就了“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实行的仁政是后世楷模。
汉,唐在鼎盛时期都是***用仁政统治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华盛名远播,至今全球任然盛传汉唐文化。中国人被称为***或唐人,与当时的中国的强盛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分分合合,盛衰交替成就了中国博大的底蕴。
秦与隋的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还触进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汉唐的盛世发展了融合了民族文化并传播出去。
小蚂蚁欢迎共同探讨。
秦统一六国,隋朝统一南北,都是形成大一统的国家。都是建立了一种制度,秦的郡县制,当然还有统一度量衡制度。“车同轨,书同文”。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
之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并一直延续下去,直至明清两代。
秦朝和隋朝都在二世时期出现了问题。秦和隋在秦始皇帝和隋文帝时期都是大破大立的时代,可惜是秦始皇突然驾崩,接班人没续上力,秦二世不懂政治制衡,让赵高权势独大乱政乱法,秦朝内部失去了控制力,六国遗族乘机暴乱造反,出现了秦末战乱和楚汉之争。 而隋炀帝太急,三征高勾丽失败,最终隋炀帝失去了朝庭控制力,导致隋朝的覆灭。 秦末战乱、楚汉之争,隋末战争,是一场大清洗也是权力的再次分配。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在朝代***兴衰更替的现象中轮回。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史上多达几十个朝代更替,因为***都是封建中央君主专制,统治模式一样,只是皇帝姓氏不同,出现相似的旧朝代覆灭的原因和新朝代兴起原因,也是大概率***。
古人也说过,“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治方式决定了封建新旧朝代由盛到衰、而亡,不断交替的周期性规律。
秦亡而汉兴,隋亡而唐兴。熟读中国历史,我们确实能发现秦汉与隋唐有很多相似之处。
1、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几百的战国诸侯混战的局面。传至秦二世十四年而亡国。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经过一系列的统一战争,结束了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同样传至隋炀帝十四年而亡国。秦隋都属于短命王朝。而汉朝延续400多年,唐朝延续400多年,而且都是大统一的王朝。
2、秦朝和隋朝都开创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朝设立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隋朝设立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都为汉朝和唐朝继承和发展。
3、秦朝和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汉唐开国皇帝都属都受辱于游牧民族,属于韬光养晦型的皇帝。
4.秦朝和隋朝都是亡于暴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导致亡国。
5.四个朝代都着力开疆扩土,秦南征百越,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开发北疆。开通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把云贵高原纳入秦朝统治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先河,为后世中国统一,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奠定了基础。汉朝鼎盛时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至葱岭,南至越南,北达戈壁。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隋朝时北伐突厥大获全胜,北方所有民族归附隋朝称臣。从此新疆,青海,宁夏自隋文帝开始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交趾,收越南全境。臣服琉球。唐朝时东灭高句丽和百济,收复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领土。北灭突厥,设立了安北大都护府。西北重夺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疆域达中亚。
6。秦隋都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工程。秦修筑了完整的长城,沟通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灵渠,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秦驰道。隋朝修建了南北大运河和东都洛阳。汉唐国力最为强盛,盛名远播世界,在对外交流上有重要的影响力,汉朝开辟了路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日本派遣使者来学习。唐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万国来朝。日本同样派遣使者来学习。汉赋和唐诗都是我们古典文学的瑰宝。
首先:秦和隋都统一了中国;
第二:秦和隋都是传到二世就灭亡了;
第三:秦和隋都实行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第四:秦和隋的继承者汉和唐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之一;
第五:秦和隋的继承者汉和唐都把秦和隋的政治措施发扬光大;
第六:秦和隋都是内部原因导致的灭亡.
z综上所述:秦和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承上启下的朝代之一,没有秦和隋的铺垫就没有汉和唐的鼎盛.
新石器时代与汉代陶器的区别在哪里?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陶器。陶器的出现,大大地改善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同 时也使人类审美的萌芽得到了创造性的伸展,开拓了人类的精神视野。陶器按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其中盆、钵、碗、杯、豆、勺等 属饮食器,鼎、鬲(li音利)、鬵(gui音归)、甑(zeng音赠)、釜(fu音府)、灶等属炊煮器,壶、罐、瓶、瓮等属储藏器。这些器物中,饮食器敞口,炊煮器有三足, 储藏器则多是球形或半球形。球形不仅出于朴素的实用需求,同样的空间能够容纳 更多的事物,同时,它也是模拟其他动植物造型的产物。陶器按物质成分区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按表面装饰情况来划分又有 素陶、彩陶、印纹陶。
汉代陶器的种类繁多,然而往往都具有先秦的艺术风格,大多以深沉的色调表现出雄大广博的氛围。并且较为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汉代陶器甚至是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不仅在艺术方面地位显赫,也为我们探索汉代历史提供了美丽的线索。
汉代陶器主要分为灰陶,硬陶,以及釉陶三大类。其中在当时最为流行的要属灰陶了。汉代灰陶在商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达到了更高的水准。汉代灰陶的色彩大部分是青灰色,烧制火候均匀,质地坚硬。圆形灰陶容器形状规整,表面触感较为光滑。少有灰陶也表面也绘有彩色的纹饰,称之为彩绘陶。
汉代灰陶大多做容器使用,例如翁,罐,盆,盘子和碗等等。也有一些日常用具,例如灯,熏炉等等。汉代灰陶器具基本都是平底,而且从汉代开始,大量的灰陶被当做随葬器具渗入当时的丧葬习俗。
硬陶在汉代流行与长江以南的地区,硬陶比起灰陶来说质地更加坚硬。因其往往***用一种当地产的高密度,强粘性的黏土为原材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汉代硬陶依旧继承了传统几何印纹硬陶风格,扔以圆形容器为主,在陶器表面或纹或画,刻有极具当地地方民族风格特色的图案。汉代硬陶也有许多种类,常见的有翁,壶,罐,盘,碗,盒。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三足罐,五联罐等陶器。
汉代釉陶是汉代的创新发明,具有浓郁的绿色和棕***,烧制温度高达800摄氏度。因其流行于北方地区,故别名北方釉陶。最先出现的是棕***釉陶,绿色釉陶虽然相较于棕***釉陶更晚出现,但在流行程度以及使用的普遍率上却是高于棕***釉陶的。但由于当时技术限制,使得釉陶的的质地并不坚硬,并且容易出现脱落或变质的情况。 因此汉代釉陶多数是作为陪葬品使用,而在生活起居中鲜少见到。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最早发现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正是这些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
陶器分布:日本青森大平山元文化,距今约16520—1492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远东文化,距今约13000年。江苏溧水神仙洞文化,距今约1232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文化,距今约11000年。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距今约8230年。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距今约8000年。陕西宝鸡北首岭文化,距今约7000年。河南渑池仰韶文化,距今约6700—4500年。仰韶早期6700年左右,以西安半坡村的半坡文化为代表。仰韶中期5600年左右,以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为主。仰韶晚期4500年左右,以甘肃庆阳、平凉、天水为主。山东宁阳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6400—5400年。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距今约6000—4350年。马家窑初期6000年左右,以甘肃武山的石岭下文化为代表。马家窑中期5800年左右,以甘肃黄河、洮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为主。马家窑晚期5000年左右,以甘肃广河的半山文化和青海民和的马厂文化为主。四川巫山大溪文化,距今约5800—4400年。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距今约5700—4700年。河南陕县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600—4500年。浙江杭州良渚文化,距今约4700—3900年。湖北应变山屈家岭文化,距今约4500—4200年。甘肃广河齐家文化,距今约4400—3600年。山东章丘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3100年。甘肃山丹四坝文化,距今约3900—3400年。甘肃临洮辛店(甸)文化,距今约3400—2800年。甘肃临洮寺洼文化,距今约3400-2800年。青海卡约文化,距今约3200-2800年。(湟水、大通河流域,青海湖一带)青海都兰诺木洪文化,距今约3000年左右。(柴达木盆地一带)甘肃民勤沙井文化,距今约3000-2500年。(河西走廊一带)1***5年、1***7年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和河南新郑县裴李岗相继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经过科学发掘,出土了较原始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根据遗存的文化特征,命名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或磁山-裴李岗文化。同时代或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在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和山东等省也有发现,说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在黄河流域的分布十分广泛。据碳-14测定。这些遗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6000年,为中国黄河流域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较早的文化遗存。这类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以下一些特征:陶泥未经细致桃洗,陶片断面还发现有泥片贴敷的层理结构;胎质粗糙,皆手制;胎壁厚薄不匀,火候较低,一般在700摄氏度-900摄氏度之间,易破碎;陶色多呈红色或橙红色;陶器表面以素面为多,并有少量绳纹、竹簚纹、指甲纹与划纹等。这时的陶器器类少,性质比较单一,常见的陶器中,以砂质的深腹罐、泥制的小口壶、圜底或三足钵和碗类器较多,并有一些鼎、瓮、盘、豆、盂等。各地出土的陶器中,除有早、晚之分外,陶器的形制与花纹装饰还有地区差别。磁山文化的陶器,以敞口、深腹罐、小口、双儿罐,敞口、圜底钵或三足钵为主,并有一些平底盘、椭圆型盂、三足鼎、杯和靴形支架等。器表多饰绳纹与篾纹。并有划纹与波折纹,偶尔也有简单的彩陶。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也以直口或敛口深腹罐,小口、双耳壶,敞口、圜底钵、三足钵和碗为主,部分双耳壶的底部有加圈足或三锥状足的,并有一些三足鼎和瓢形器。器表纹饰以簚纹或划纹较多,很少见绳纹。陕西西乡李家村、滑县老官台、元君庙、宝鸡北首岭和甘肃泰安大地湾等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陶器,虽然也有深腹罐、圜底钵、三足钵和碗等器类,但小口壶却比较少见。陶罐的底部除为平底外,多加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锯齿状,另有小口瓮、杯和盂等器表纹饰以划纹与绳纹居多,并有锥刺纹、附加堆纹与多少不等的彩陶。由于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形制与器表纹饰也不尽相同,所以有人分别称作“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山东藤县北辛村遗址出土陶器,时代也比较早。以上列举的黄河中下游和附近地区的几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陶器,制作工艺虽然还比较粗糙,但工艺水平已相当进步,因而它不应是中国最早的陶器。黄河流域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陶器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遗址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都有发现。遗址的分布范围大、数量多,已经科学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约有100多处,其中发掘面积较大的有陕西西安半坡、华县老官台、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山西芮城东庄村,河北磁山下潘汪等。据碳-14测定的年代各地仰韶文化遗址的时间约为公园前4000-前2000多年,属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仰韶文化陶器是承袭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陶器发展而来,但器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淘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正迹象。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者居多,并有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白陶。器表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和蓝纹等装饰。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实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的图案花纹的彩陶器。仰韶文化常见的陶器有:(1)炊器:有大口或口微敛的深圆腹、平底砂质罐,小口、深圆腹、圜底、三足砂质罐形鼎,大口、浅腹或折腹圜底、三足盆形鼎,小口、扁圆形腹或扁折腹、圜底、三足釜,敞口、深圆腹、平底、镂空甑和带有火门的平底、盆形陶灶。(2)饮食器:有泥质大口、圜底或平底钵,大口、鼓腹或斜壁平底碗,大口、浅盘高柄豆,大口或直口、深腹陶盂和直口或敞口陶杯。(3)盛储器:有大口、深腹或浅腹、略鼓或折腹、平底盆,大口或敛口、深腹、平底罐,小口、深圆腹、平底瓮,小口、深腹或加双耳尖底瓶和大口或小口微敛、深腹、平底或尖底缸等。部分陶钵、陶盆和陶罐的上部饰有彩绘,另有带握手的陶器盖、筒形细腰陶器座、白陶器与硬陶器。各类型的代表性陶器:仰韶文化的陶器又可区分为半坡类型、西王村类型、后岗与大司空类型和秦王寨与大河村类型等,各类型的代表性陶器介绍如下:(1)半坡类型:因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遗址而得名,遗址有早晚期的区别。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圜底陶钵,大口、圜底陶盆,折腹陶盆,细长颈陶壶,小口、深腹尖底瓶、陶罐和陶瓮等。器表装饰有绳纹、线纹,弦纹与锥刺纹(分菱形、三角形、麦粒形)和彩陶。彩陶中多用***绘制的带条纹、三角纹、波折纹、网纹、人面纹、鱼纹、鹿纹与蛙纹等。也有在陶器的内壁进行彩绘,这在仰韶文化类型的彩陶中少见。另外有的彩陶钵的口部里沿处刻划有符号。(2)庙底沟类型: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敞口、曲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大口、圜底钵,双唇、小口、尖深腹底瓶,陶器座,小口、圜底罐,罐形鼎,小口、扁折腹釜,盆形、三足陶灶等。器表装饰有线纹、绳纹、划纹、篮纹、弦纹和彩陶。彩陶主要是黑色彩陶和涂有白衣的彩陶,而红色彩陶则很少。彩陶纹饰中有带条纹、圆点纹、勾叶纹、弧线三角纹、曲线纹等,并有少量动物形象的鸟纹与蛙纹。(3)西王村类型:因首先发现于山西芮城西王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宽沿盆,小口、带流罐,小口、长颈、双耳、尖底瓶,敞口、斜壁、平底碗,小口、深腹瓮等。器表装饰以绳纹最多,并有少量蓝纹、线纹、划纹、弦纹、方格纹与镂空,彩陶多红彩与白彩,绘出比较简单的条带纹、圆点纹、斜线纹与波折纹。(4)后岗类型与大司空类型:后岗类型因发现于安阳后岗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敞口、圆腹鼎,敛口、圜底钵,大口、弧腹、平底碗,小口、长颈、鼓腹壶和小口、圆腹翁等。器表从÷装饰有线纹、弦纹、划纹、锥刺纹和指甲纹。彩陶主要是红陶衣彩陶,常见的彩陶纹饰中有条带纹、竖线纹(分三竖道至六竖道)和三角纹等。大司空类型因首先发现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曲腹与折腹盆,大口、斜壁、平底碗,小口、卷沿、深腹、圆鼓、平底罐和带锯齿纹盆等。器表装饰有划纹、蓝纹、线纹、绳纹、方格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彩陶多用红色,绘制的纹饰有条带纹、弧纹三角纹、叶纹、螺旋纹、半环纹、S形纹、X型纹、沟型纹、网纹、圆圈纹。(5)秦王寨类型与大河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因发现于河南荥阳秦王寨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罐形和盆形折腹鼎,大口、圜底与平底钵,敛口、深腹罐(部分罐的腹部饰一周或两周附加堆文),小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瓮,小口、尖底瓶等。器表装饰有划纹、弦纹与附加堆纹。彩陶多用红彩和***,彩绘纹饰有带条纹、网纹、X形纹、S形纹、竖道纹(三道或四道),并有一些白衣彩陶,这是河南中部地区仰韶文化中较晚的遗存。大河村类型因发现于郑州市大河村而得名,是二十世纪中发掘范围较大,延续时间较长的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从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层次叠压和陶器特征来看,有早晚之分,并是前后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代表性陶器有砂质与泥质深腹、圆腹或折腹平底罐,罐形鼎与盆形鼎,小口、扁腹、三足釜,大口、深腹甑,大口或敛口钵,浅盘、高柄豆,小口、鼓腹瓮,短颈、深腹壶与双联壶,大口、侈沿、深腹盆与折腹盆,大口、深腹、平底缸、大口、深腹、尖底罐,小口、深腹、尖底瓶,筒形器座和陶器盖等。器表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与绳纹,并有较多数量的彩陶,彩陶多饰在泥质陶罐、陶钵与陶盆的上部,有黑、红、白等彩绘。彩绘纹样有条带纹、弧形三角纹、叶纹、螺旋纹、半环纹、太阳纹、S形纹、X形纹、钩形纹、网纹、锯齿纹、圆圈纹与波浪纹等多种。从鼎、罐、盆、钵与小口尖底瓶的形制和鼎足的发展变化以及彩陶纹饰的演变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大河村陶器整个的发展演变过程。大河村类型的晚期为秦王寨类型。关中、晋南、豫西和豫北4个地区的仰韶文化陶器之间虽然有着许多共性,但各自的地方特征也很明显,并有着各自的演变系列。马家窑文化陶器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现而得名。马家窑文化是一种受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陶器形制特征近似仰韶文化,但他是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一种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甘肃和青海东北部一带,其年代据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3190-前1715年。已发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有甘肃兰州曹家嘴和青海乐都湾等数处。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砂质河泥质红陶为主。但泥质陶的胎质细腻,器表多经磨光,并多系手制,彩陶最为发达。彩绘多用***在泥质红陶或橙黄陶的颈部与上腹部,绘制出颜色鲜艳、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在砂质红陶器表还有施用划纹、三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彩陶,有小口圆腹瓮(又称彩陶罐)、双耳彩陶罐和彩陶钵,其炊器为大口、深腹、平底砂质罐;食器如敞口微敛、浅腹、平底盆,敞口、喇叭形座豆,大口、平底碗和敞口、浅腹、平底钵;盛储器有小口、短颈、圆腹或双耳、平底瓮,小口、长颈、圆腹、平底壶,小口、长颈、深腹陶瓶等,另有陶杯与陶盂,其中多数陶瓮器表饰有彩绘图案。根据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样还可以区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精细,以黑色彩绘较多。彩陶纹样有条带纹、圆点纹、弧纹、波纹、方格纹、垂幛纹、线纹、人面纹、蛙纹和舞蹈纹等。半山类型彩陶也以***为主,但兼有少量红彩,构图复杂,纹样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形纹、三角纹、编织纹、连弧纹、网纹和锯齿纹等。马厂类型彩陶纹样较粗糙,有在红色陶衣上面施用红、黑二色绘制的彩陶。纹饰有人形纹、目形纹、云雷纹、三角纹、方框纹与蛙纹等。东南地区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文化范围,包括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诸省,基本上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文化的遗址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青塘,冠山滑岩洞和广西桂林甑皮岩、马兰嘴山,杯较山、石尾山、海角山等处。以绳纹粗红陶为主要代表,质地较粗松,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纹饰除了绳纹,还有划纹,篦点纹,见齿纹,指甲纹和篮纹等。晚期文化较早期为丰富,质料种类增加了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纹饰种类增加了颇具特色的几何印纹,绳纹迅速衰落,但大量素面陶依然为主要品种。工艺上仍为手制,器表留有慢轮修整的痕迹,器形也开始变化多样起来。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自治区,四川的陶器文化较为发达,云南、***颇有类似,具一定水平,贵州比较零星。云南的白羊村文化多产夹砂褐陶,陶质疏松,胎壁较厚。均为手制,***用泥条盘筑法,制陶工具有陶垫,骨抿、陶支架、石印模等。器形独特,有罐、钵、缸、带流器等,肩、腹部常饰以变化丰富的划纹、绳纹、点线纹、剔刺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印纹(篦齿纹、圆圈纹、斜方格纹)、线纹等。***在建国以后才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的遗址,主要是粗、细夹砂陶,陶色有红、黑、灰三种,均为手制,***用泥条盘筑法,手捏法或模制法,制作较粗糙。器形简朴,只有罐、盆、碗、盘等。纹饰种类极少,多为绳纹或几何形划纹。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陶器文化,统称为“细石器文化”,它的遗址遍布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宁夏、甘肃等地,由于陶器的发展受当时经济生活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在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陶器数量和品种都较为丰富多样,在渔猎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较为稀少寥落。其早期文化包括兴隆洼文化、***文化、小珠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左家山文化,以兴隆洼文化为典型。兴隆洼文化以1982年发现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此时期的陶器均为手制,只有夹砂陶,陶色主要为灰褐,黄褐,陶质疏松,胎质较厚,火候较低。典型器形为筒形罐,也有钵、罐等。多饰以数种纹饰组成的复合纹,戳印坑点纹等,有交叉纹、网格纹。竖压横排之字形线纹。中期文化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其陶器种类较多,有夹砂陶和泥质陶,制作较粗糙。泥质陶为红色,多作容器,夹砂陶为深褐色,多作炊煮器。装饰极具特色,有压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以“之”字形线纹尤为突出。器形多样,有盆、钵、罐、瓮等。晚期以小河沿文化为代表,还有北沟文化、阿善文化、纹器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陶色种类分褐、红、灰三种,器形有瓮、罐、尊、器座、钵、豆、盘、猪、狗等头饰、纺轮等。制作粗糙,很不规整。器表多施拍印的菱形细绳纹和斜方格纹,器底有编织纹,其彩陶花纹与大汶口文化颇有相似。汉代陶瓷
汉代用泥土为坯胎、经入窑烧制的器物。主要是各种饮食器、贮藏器等容器,也包括其他生活用具,以及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冥器。因年代和地区的差异,器物的种类形态、制法、纹饰及烧成温度等都有所不同。大体上可分灰陶、硬陶、釉陶和青瓷 4大类。灰陶
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已普及到全国各地。汉代灰陶容器是继承商周以来的传统而进一步发展,在制作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摄氏1000度以上,质地坚实。
圆形的容器,其坯胎多系轮制,形状规整,表面较光滑。除了随着陶轮的旋转而刻划的少许平行的弦纹及一些局部几何形划纹和印纹以外,基本上是素面的。西汉前期,少数容器如瓮、罐之类,偶尔还带有一些不甚明显的绳纹;西汉中期以后绳纹则基本上绝迹。有些灰陶器绘有彩色的花纹,称“彩绘陶”,其花纹的陶器烧成后才绘描的,易于脱落。这种“彩绘陶”只发现于墓葬中,不见于居住址,可见是专为随葬而作的。有些灰陶器表面涂漆,是模仿当时的漆器。战国时代流行的陶豆在西汉前期还偶有所见,但不久即消失。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的陶钫,盛行于西汉,东汉时已不见。战国末年出现的造型奇特的“鸭蛋形壶”,流行于秦和西汉前期,西汉中期以后就极为少见。陶鼎和陶钟是汉代最常见的仿铜陶器,流行的时期甚长。其他容器如瓮、罐、盆、樽、盘、碗等,在整个汉代都大量存在,它们的形态随着年代的推移而演变。西汉前期少数带有绳纹的瓮、罐等尚有为圜底的,从西汉中期以后,除了三足器和圈足器以外,几乎所有的器物都为平底。还有一些日常用具如案、灯、熏炉及扑满之类,既非饮食器,亦非一般的贮藏器,为前代所少见或未见。随着丧葬习俗的改变,汉代还盛行制作各种明器,种类甚多,数量很大,主要也属灰陶的系统。最初出现的是仓和灶,在秦代和西汉前期的墓中即有所见,但普遍流行则在西汉中期以后。其他如井、磨、猪圈、楼阁、碓房、农田和陂塘等模型,以及猪、羊、马、狗、鸡、鸭等动物偶像,自西汉中期以后,相继出现,到了东汉, 种类和数量均增多。在汉代,有大量各式各样的陶俑用于随葬。硬陶流行于长江以南,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及江苏南部等地区,用当地一种密度较大、粘性较强的粘土制成。与灰陶相比烧成温度更高,陶质更坚硬,故称硬陶。汉代的硬陶是继承华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以来的“几何印纹硬陶”的传统。一般圆形的容器,主要亦系轮制。器物表面往往拍印细密的方格纹,或刻划有波状纹、锯齿形纹,等等。器物的种类,多属瓮、罐、壶、盒、碗等容器。有些器物,如匏形壶、三足罐、四联罐或五联罐等,在形态上具有显著的地方性特色。釉陶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是浓厚的棕***和绿色的釉陶。烧成温度约为摄氏 800度左右,内胎呈砖红色。釉药中含有多量的氧化铅,故称“铅釉”;由于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所以也称“北方釉“陶”。开始出现于西汉中期,先在陕西中部和河南流行,西汉后期,迅速普及到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东汉时,长江流域也有所见。棕***的釉陶出现较早,绿色的釉陶出现较晚,但东汉时后者大量流行,较前者更为普遍。器物种类有鼎、钟等仿铜容器,也有仓、灶、井、楼阁等模型及鸡、狗等动物偶象。由于陶质不坚,釉也易于脱落或变质,只存在于墓葬中而不见于居住址,可以认为是专供随葬用的。铅釉陶器在西汉中期突然出现,可能是由于汉通西域以后,受到西亚方面釉陶影响的关系。但也有人认为,虽然西亚的釉陶与汉代的铅釉陶同属低温烧成,但釉的成份不同,两者未必有关。南方各地的硬陶上有时有一层薄釉,或黄或绿,颜色都很浅,烧成温度甚高,是属于商周以来传统的青釉。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前期,有一种附有双耳的陶瓶,胎壁呈紫褐色,甚坚硬,颈部和肩部施较厚的绿色釉,也属青釉系统。青瓷东汉后期,首先是在浙江省绍兴、上虞一带,开始出现了青瓷器。釉呈淡青色,质地和火候等都符合瓷器的标准。器形主要是广口、扁圆腹、平底的四系罐。同样的四系罐在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曹氏墓中亦有多量的发现,釉色光亮,质地纯净,说明当时青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青瓷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创新。最高成就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产少。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这种釉陶器,胎体是陶,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的釉。铅釉陶烧成温度低,大多为 700℃,所以叫低温铅釉陶器。铅釉陶器的特点是:釉的熔融温度低,高温下粘度小,流动性较大可以比较均匀地覆盖在器物表面,冷却后的釉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质较强,指数较高,光彩照人,有很高的装饰作用。由于烧成温度低,胎体不结实,釉中铅含量高,所以不大作食器,大多作装饰器和明器,汉代几乎全作明器,器形有:鼎、盒、壶、仓、灶、井、水碓、磨、楼阁、池塘等等。汉代铅陶的大量烧制成功,不仅是汉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点,开创我国低温釉陶大量生产之先河,而且对我国汉以后陶器生产影响深远,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从中发展而来。
综上所述,稍加分析,您就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与汉代陶器是划时代的区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惊人相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惊人相似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