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最热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最热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和战国哪个早?
  2. 三国时期起止年代和建立者?
  3. 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为什么家喻户晓,即使战争不断?

三国和战国哪个早?

战国早。

最热三国历史-最热三国历史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和战国相比,战国比较早。春秋战国是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三国时期是在公元220年-公元280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三国和春秋战国之间的年代先后问题,那当然是战国时期早于三国时期了。

最热三国历史-最热三国历史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战国时期起于公元前770年,止于公元前221年。

先是秦始皇灭掉了春秋战国,建立了秦王朝;然后是刘邦灭掉了秦王朝,建立了汉朝;汉朝没落后,群雄争霸,曹操、刘备、孙权经过角逐后,最终形成了魏国、蜀国、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

最热三国历史-最热三国历史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是战国先于三国。

    战国比三国早。

        战国,时代名。自 周 威烈王 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韩 、 魏 、 赵 三家分 晋 列为诸侯起,至 秦始皇 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止。现在多以 周元王 元年(前475年)至 秦始皇 二十六年(前221年)为 战国 时代。因当时诸侯大国连年战争,故称。

         三国(公元220-280)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时间,魏、蜀、吴三国分立。

三国时期起止年代和建立者?

三国时期起自公元220年,止于公元265年,其中魏国由曹操的儿子曹丕于公元220年建立,于公元265年被司马炎代魏称帝。

蜀国公元221年由刘备建立,于公元263年被魏所灭。

吴国是公元222年由孙权建立,于公元280年晋武帝出兵攻吴,吴帝孙皓归降称臣,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为什么家喻户晓,即使战争不断?

那是一个铁血的时代,那是一个智慧的时代。风云际会,群英逐鹿。

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

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

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

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

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

一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从董卓进长安,到晋武帝灭吴,三国这段历史一共是九十二年。这九十二年战事不断,人民少有宁日。从沿革时间和留给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遗产来说,三国本不是历史舞台的主线主角。然而,三国的人物家喻户晓,三国的故事老少皆知,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甚至已经羽化成仙。这还不算,三国早已走出国门,在日韩乃至东南亚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三国人物也有众多拥趸,成为***、游戏的常客。

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比较精洁。南北朝时的宋文帝刘义隆认为《三国志》太过简略,诏令史学家裴松之进行注解。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乃至宋文帝惊叹为“不朽”之业。

然而,从唐代开始,有学者就对裴松之《三国志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可见,陈寿《三国志》的简洁是客观,而裴松之的“加工”,既使经常被后世的史家引为据典,也还是受到诸多质疑。

那么,这段不长的历史为什么能超越很多朝代,成为我们深刻的“集体印记”了呢!

第一,罗贯中善讲故事。这里不讨论作者的直笔和曲笔乃至价值观问题,况且绝大多数人对三国的认知,本就建立在《三国演义》之上。《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慑住人心,根本在于罗贯中把三国演绎成了一部忠义与奸邪的斗争史,吸引人们百看不厌的,是故事里的那些心机、算计、权术、谋略,而这些因素无法回避地契合了人们的客观世界,包括人生、事业、婚姻、家庭乃至商场、战场、地域、国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寓意也在这里,战争够精彩、人心够叵测、智慧够烧脑、英雄够闪耀。

第二,毛氏父子再行演绎。明代以前,《三国演义》并不像今天一样家喻户晓、引人注目。到了清代毛声山、毛宗岗父子的出现,***地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再注释、再演绎,让奸人奸的咬牙切齿,让忠义忠的感天动地,诸葛亮的妙算赋予了人生哲理、关云长的忠义赋予了价值取向、赵子龙的勇武赋予了人间真情。而曹孟德的韬略不及奸诈、司马懿的隐忍暗藏阴险,则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做了进一步的注脚。这样,毛氏父子就把历史演绎的更加波谲云诡,故事甚是精彩,人物煞是好看,《三国演义》被推到了“经典”位置。

第三,后人的心理契合。“空城计”“长坂坡”的危局是不是事实?“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的情景有没有可能?这是史学家回答的问题。甚至《三国演义》里面的忠和义、是与非,都要用唯物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和看待。然而,在心机、算计、权术、谋略中所表现的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却不难被老百姓辩识,善良和美好的东西自然被老百姓称道,从而也融入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家长里短。关云长羽化成仙不就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的吗?这才是《三国演义》能够成为“集体印记”的根源。也许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最热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最热三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