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武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武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宋朝武阶?品秩?
太尉 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 正二品
1 通侍大夫 内客省使 正五品
2 正侍大夫 延福宫使 正五品
3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正五品
4 协忠大夫 并政和新置。 正五品
5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正五品
6 中亮大夫 客省使 从五品
7 中卫大夫 引进使 从五品
8 翊卫大夫 从五品
9 亲卫大夫 从五品
10 中缺 拱卫大夫 并政和增置。 正六品 12 左武大夫 东上合门使 正六品 13 右武大夫 西上合门使 正六品 14 正侍郎 正七品 15 宣正郎 正七品 16 履正郎 正七品 17 协忠郎 正七品 18 中侍郎 并政和增置。 正七品 19 中亮郎 客省副使 正七品 20 中卫郎 引进副使 正七品 21 翊卫郎 正七品 22 中缺 拱卫郎 并政和增置。 从七品 24 左武郎 东上合门副使 从七品 25 右武郎 西上合门副使 从七品 26 武功大夫 皇城使 从七品 27 武德大夫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 从七品 28 武显大夫 左藏库、东西作坊使 从七品 29 武节大夫 庄宅、六宅、文思使 从七品 30 武略大夫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 从七品 31 武经大夫 西京左藏库使 从七品 32 武义大夫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 礼宾使 从七品 33 武翼大夫 供备库使 从七品 34 武功郎 皇城副使 从七品 35 武德郎 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副使 从七品 36 武德郎 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 从七品 37 武节郎 庄宅、六宅、文思副使 从七品 38 武略郎 内园、洛苑、如京、崇仪副使 从七品 39 武经郎 西京左藏库副使 从七品 40 武义郎 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 从七品 41 武郎翼 供备库副使 从七品 42 敦武郎 内殿承制 正八品 43 修武郎 内殿崇班 正八品 44 从义郎 东头供奉官 从八品 45 秉义郎 西头供奉官 从八品 46 忠训郎 左侍禁 正九品 47 忠翊郎 右侍禁 正九品 48 成忠郎 左班殿直 正九品 49 保义郎 右班殿直 正九品 50 承节郎 三班奉职 从九品 51 承信郎 三班借职 从九品 52 下班祗应 殿侍 无品
古代人真的会武功么?
很有意思的问题。古人当然会武功了。产生于远古生产劳动的中华武术或者功夫历史久远,从最早人们在***活动中积累的攻守技能开始,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便是功夫最初的萌芽,虽然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或功夫的原始雏形。进入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之争,到夏商西周以后的诸侯列国的部落之间,列国之间的攻防转换以及战场上搏斗经验逐渐累积形成了后来的武术或功夫。武术或功夫的形成经历了“武勇—武艺—武术”三个阶段,概括的说,兴于先秦的武勇,盛于汉唐的武艺,为后来宋代的武术形成打下了基础。在这个时期还陆续有了孙武的《孙子兵法》,吴起的《吴子》,姜子牙的《六韬》,田和的《司马法》,黄石公的《三略》,尉缭的《尉缭子》和阮逸的《唐李问对》等兵法书籍。到了宋代,统治者军事目的需要和民间百姓强身健体自卫娱心所需,武术因平时更突出其强力健身娱心长寿之特定宗旨,比起过去实战所需的武艺有了质的飞跃,而成为后来的武术。其中最典型的将武术运用到实战中的《岳飞传》里大破金兀术“拐子马”的“钩镰枪”以及明代戚氏阵法的“鸳鸯阵”“戚氏刀”等。老漁认为,中国功夫源于古代,而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中华武术文化。作为冷兵器时代强身健体,保家卫国必须的技艺,古人对功夫的重视更甚于现代。(图片来自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武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武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