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简述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简述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三国鼎立历史?
  2. 历史上真的有三国吗?
  3. 资治通鉴讲三国的部分?

三国鼎立历史?

答:从公元 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简述三国历史-简述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王朝镇压黄巾起义的必然结果,也是东汉末年割据战争的继续发展和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因为东汉***在镇压农民起义时,给予了各地军阀和州郡长官以可乘之机,他们纷纷组织武装,修建坞堡,扩大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公元 189年,并州牧董卓乘中央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之乱,带兵进京(今河南洛阳),废除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献帝,自任相国,独揽朝廷大权。这时,在京师为官的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不愿与董卓为伍,遂逃亡地方,号召州郡共同讨卓。

简述三国历史-简述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东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满董卓专权,纷纷举兵声讨,并推袁绍为各地联军的盟主。当联军进至洛阳以东时,董卓自知打不过联军,于是在公元190年,挟持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就自动解散了。

三国鼎立的三国就是:魏 蜀 吴三国。

简述三国历史-简述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为了战胜对方,都***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孙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曹魏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孙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历史上真的有三国吗?

有,三国是真实存在的。

三国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时期,只是三国演义里面有些内容和正史上有些出入。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

资治通鉴讲三国的部分?

一般最权威最普遍的划分都是:

三国始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结束于吴末帝天纪四年(280),跨度60年。

自古历史上对三国划分也有很多种,不过官方的划分以陈寿《三国志》及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代表。

1、陈寿《三国志》划分:三国的历史起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结束于吴末帝天纪四年(280),跨度90年。

2、司马光《资治通鉴》:三国历史应起于曹丕代汉立魏,即黄初元年(220),止于晋武帝禅魏为晋,即泰始元年(265),跨度45年。 近代对这两种划分方法合而用之便成了上面的那种划分方法。 至于资治通鉴为什么把孙策到曹***算在三国这一部分? 是由于曹操是公认的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但这与《资治通鉴》的划分产生了矛盾。

所以现在来看《资治通鉴》对三国的划分并不是很成功的。 其实由于《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人们早已习惯于将黄巾起义纳入三国历史。在大部分人心里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才算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三国。 其实不管怎么划分都不影响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和研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简述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简述三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