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历史上的雁门事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隋朝历史上的雁门事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吓退突厥,签订渭水之盟的?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登上帝位后面临的第一次大考,不过“吓退”一词语有些夸张,史书中也没这么提过。这次盟约,是双方审时度势后达成的结果,也是李世民战略思维的一次体现。
突厥人要给李世民个下马威,并没有撕破脸的准备
公元626年八月,李渊刚刚把皇位传给李世民,东突厥的颉利、突利两大可汗就亲自领兵十余万抵近长安城。结合这一微妙的时机,以及接下来突厥人的举动,就会发现他们此行目的并不在于打仗:
到达渭水后,颉利并没有急于进攻或者掳掠,而是派心腹心执失思力面见李世民,吹嘘突厥大军百万,诸如此类。
这个动作的目的就很明显了:观察李世民的反应,一探虚实,再看是来硬的还是软的。
而李世民应对得则很简单粗暴:将执失思力一顿痛骂、扣在门下省。
为什么用这种强硬的姿态?后来李世民自己做出了解释:
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
突厥人敢率大军前来,就是吃准了***刚刚经历了一场血腥***,国内人心不稳,李世民忙于收拾残局,理应是最虚弱的时候;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前来施加重压,说不定能给***致命的打击。
那为什么颉利不直接开打,偏偏派出心腹一探虚实?说白了,他心里没底,毕竟李世民打仗的水平早就名扬天下,自己又是押上了老本远道而来,万一失利,那可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他首先要看李世民的态度。如果对方“闭门拒守”,那自己不仅可以在关中地区烧杀抢掠、赚得盆满钵满,还能以这种方式严重削弱李世民的威信,今后的***更是一个软柿子、任自己鱼肉;若李世民来硬的,那就要看一步走一步,见机行事。
但玩战略战术,李世民显然技高一筹。
新帝登基,一切求稳,李世民软硬兼施
对于突厥人的动作,李世民的应对***取了两步走:
第一步,痛骂,不仅骂执失思力,还骂突厥可汗。
在把执失思力关起来后,李世民直接带着房玄龄等六人前往渭水,隔桥痛骂颉利背信弃义。
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就在两年前,颉利、突利也曾率大军直逼关中,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取了分化战略,拉拢突利可汗,最终双方达成和亲意向,握手言和。突利甚至与李世民结为兄弟。
而在这两年来,唐朝不仅如约与突厥和亲,赠送的金银财宝更是不计其数,虽然看起来有些怂,但于道义上来说,并没有背约。而且突厥人一向自称耿直、讲义气,李世民当众痛骂,就是要占据道德制高点。
加上骁勇善战的李世民一向在突厥人中有些粉丝,而且私下也时常给好处拉拢人心,所以见到他这种气势,很多人被震住了:“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
第二步:武力准备。
李世民敢带六个人前来,一是吃准了突厥人的心态,二是早已安排了后手。随着他在渭水前指责突厥人背信弃义,唐朝大军也陆续到达现场:“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军容甚盛”。
见自己气势上落了下风、唐军又严阵以待,而且去探风的执失思力音讯全无,颉利一定在想:李世民你咋不按套路出牌?这时再强行来硬的,那后果难料,不如就借驴下坡,就着和亲这事找个台阶下。
于是他立刻表态请和。几天后,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为盟,突厥退军。
渭水之盟战略意义:一时的隐忍,为了四年后的一击致命
其后,朝廷元老萧瑀等人向李世民表达了心中的疑惑:“起初在渭水边,众将义愤填膺,纷纷请战,陛下您不允许;过了不久,对方却主动退兵,这其中有啥门道?”
李世民给出了细细解答:
其一,自己之所以亲临渭水,既要体现胸有成足的姿态,更是要观察对方的虚实。“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也就是说,突厥人并没有真正开战的决心。
其二,那为什么不趁对方军心不稳、主动出击呢?首先,自己刚刚即位,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而且***久经战火,官民疲敝,急需休养生息;其次,若真的开战,唐军虽能获胜,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且还会从此与突厥接下梁子,从此双方永无宁日。
所以最佳的应对方式是,先以信义与武力威慑,趁对方进退两难之际,以钱财利诱;对方本就抱着求利的目的而来,有个台阶自然会下。而接下来,突厥人更会志得意满,对我们降低戒备。而我们则休养生息,待时机成熟时,给他们来个致命一击。即所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要么不动手,要动就一剑封喉,李世民不是说说而已。与***达成了暂时和平的突厥,其后内部果然问题不断;而李世民等的就是这个机会。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四年后,他派李靖、李世勣长途奔袭,一战将东突厥灭国,曾经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也被活捉。
审时度势、能进能退,一击制敌,李世民的战略特点,通过渭水之盟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可不是靠吓唬就能做到的。
公元626年6月4日,玄武门之变发生。8月9日,李世民登基。趁隋末大乱崛起的东突厥可汗颉利和突利闻知此事,欲入主中原,“合兵十余万骑”,攻击前进至长安城外四十里的泾阳。京城仅有兵力数万,人心惊恐,京师***。
颉利进至渭水便桥之北,派心腹执失思力前往京城,恫吓李世民。李世民审时度势,逮捕囚禁了他,并亲设疑兵之计,仅率6人至渭水,“与颉利隔水而语”,怒斥他们负约。使“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
此时,唐军相继而至,排兵布阵,声势浩大。颉利因心腹一去不返,又见李世民竟“挺身轻出”,唐军严阵以待“军容甚盛”,终于“大惧,遂请和。”李世民就坡下驴诏许之。
8月30日,李世民与颉利可汗于长安西渭水便桥上“斩白马”,签署和平协议,“突厥引兵退。”
概言之,李世民退突厥的方式是:置生死于度外身先士卒以振士气、身处劣势依然强硬扣押突厥特使以扬国威、痛斥突厥违约入侵占据道德制高点、许以重偿以购买和平(此点史书虽未载,但若无实惠,突厥岂肯空手而归且返回后做赔本买卖给李世民“献马三千匹、羊万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历史上的雁门事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历史上的雁门事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