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到清朝的历史人物小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隋朝到清朝的历史人物小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李唐算不算胡人王朝,为什么网络上有那么多抹黑唐朝的?
  2. 在古代没有媒体,中国老百姓是怎样知道天下的事情的?
  3. 一些孩子平时做题都会,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李唐算不算胡人王朝,为什么网络上有那么多抹黑唐朝的?

一方面看血统,一方面看文化认同。“夷狄人面兽心”“胡无人汉道昌”是能在胡人王朝说的话吗?

隋朝到清朝的历史人物小报-隋朝到清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小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某皇帝外婆是胡人,某皇帝就算胡人了?就算某皇帝外婆是胡人,难道外婆身上100%都是胡人血统?北魏皇帝一个个都从汉女肚子里出来呢,北魏是汉族朝代?顺治帝是蒙古皇帝?嘉庆帝是汉族皇帝?唐朝后期皇帝一个个也都是汉女肚子里出来的,即使最初确实真有鲜卑血统,也一代代稀释了。

你好,我是史事君,为您解答!

隋朝到清朝的历史人物小报-隋朝到清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小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说唐朝算不算胡人王朝,我认为肯定不算。

▲ 网络配图

隋朝到清朝的历史人物小报-隋朝到清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小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唐朝和胡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是不可否认的。既然唐朝***和胡人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就说得通,为什么有许多的胡人将领了。

这其实还是得追溯到“五胡乱华”时期,那一时期经过了民族的大融合,再加上一些胡人***割据一方。所以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好多都是汉胡通婚。

▲ 网络配图

比如说李渊的母亲,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鲜卑独孤信的女儿,隋朝的贵族们也都属于少数民族和***通婚。也可以理解为李唐有着胡人的血统,而且这些胡人的陋习和作风也都有所遗留。

比方说李世民接纳了许多隋炀帝的妃子,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后,自己哥哥和弟弟的妃子也都纳入后宫。到了后面自己的儿子李治,也随着父亲的脚步娶了“武则天”。甚至唐玄宗都可以占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所以我们不能称之为“***”,可以称为是“奔放”。

▲ 网络配图

现在我们来看,已经开放到这种程度,什么高仙芝、王思礼、屈厥通、哥舒翰、李光弼这些胡人能成为***的名将,一点都不奇怪。而且“唐”这个字意义深长,影响力也源远流长。

到如今都影响着我们,我们去国外听到“唐人”、“唐人街”也都是接受的。所以我们现代人都接受唐朝,作为古代人、胡人,他们也都认为自己就是唐人,也承认自己是***的子民。也就没有过多民族的划分了。

▲ 唐人街

换句话说,我们汉族其实是一个文化民族,而不是血缘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一批又一批少民被汉族同化。这些将领不姓汉、也不姓胡,他们是李家王朝的人。

所以,没必要抹黑唐朝,还贴胡人的标签!

(参考史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作者/史事春秋: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

  • 什么是***?

说什么是***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的前身“华夏人”。上古时代,中央之国、中土被称为“华夏”。“华”和“夏”同义反复,是文明程度高的意思。在周朝时,认为遵守周礼、守礼仪之族人才是夏人、华夏族。因此,华夏人更多的是文明意涵,是指居住在中原(天下文明的中心)并按中原文化生活的人。

***的概念是汉朝以后出现的,***的主体是华夏人的后裔。问题是,***是根据血统来定义的吗?也不是。历史上,中央之国生活着各个族群和***,大家彼此混血和同化。《史记》就记载了黄帝时期华夏人和多个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他还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一支。所以当时的人没有按血统来分辨民族的概念,因为完全分不清,只能按文化来区分。后来汉民也认为***入胡地生活则为胡,胡人汉化则为汉。

简而言之,古代的民族身份认同就是文化认同。

  • 为什么有人说唐朝是胡人王朝?

一般有三个理由认为唐朝是胡人王朝。

第一,李唐王室有胡人血统。李渊有一半鲜卑的血统,李世民有四分一份鲜卑血统。

前文已说到古人是以文明认同来定义自己身份的。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很明显,唐太宗认同的是汉文化。

另外,按血统就判断一个王朝是胡人王朝也是经不起推敲的。顺治母亲是蒙古族,可以说清朝是蒙人王朝吗?康熙乾隆生母是***,清朝是***王朝吗?***是非裔,美国是非洲人国家吗?

第二,唐朝重用胡人。唐朝准确来说是中原和草原的二元帝国。要想治理好草原,统一长城内外,必须有二元的统治手段。重用胡人,才能更好维持这种二元体制。

重用胡人就是胡人王朝的逻辑也是很搞笑的。金朝重用***,金朝是***王朝吗?元朝也重用***,元朝是***王朝吗?清朝有更多的***官僚,清朝是***王朝吗?

第三,李世民对草原自称“***”,所以他认自己是胡人。这个理由太牵强了。因为唐帝国是二元帝国,要统治草原,首先要解决合法性的问题。“***”的称号是合法性的重要体现和手段。

俄罗斯想继承拜占庭帝国的法统,号称“第三罗马”,实际人没有人会认为俄罗斯人是罗马人。

  • 为什么网络上经常有人摸黑李唐王朝?

原因有三。

第一,实际利益推动。

***帝国是中国历史的荣光,是很多中国人的骄傲。这种观念如果遇到挑战的话,会吸引很多的目光。有些人,为了流量,喜欢搞争议,制造矛盾,从而赚取钱财。

第二,自恋心理。

有些人标新立异,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认为自己的观点独到,你等凡夫俗子怎能有我这般高见?

第三,虚无中国历史。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不断虚无中国的历史,虚无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抽掉中国人的精神链条。

李唐被称为胡人王朝主要原因有三点:

1.五胡乱华以后,五胡大肆屠戮***,中原地区***十不存一。存留的***也地位低下。

2.李唐皇室远祖李暠是北魏关陇集团重要成员之一,属于汉化胡人。北周时期又被赐胡姓大野氏,可以说世代北朝显贵。

3.李唐赖以统一天下的关陇军事集团是从北朝传承下来的军事集团,无论是集团各大领袖,还是兵员组成,均为汉化胡人。李唐初期的重要显贵也多为汉化胡人。


长期以来,唐朝的胡汉关系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家网上交流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唐朝实际上是一个胡化的、甚至是胡人的王朝,理由大致有三:一是唐朝开国之君有胡人血统;二是有唐一代,唐朝君主对胡人极为亲近、信用,胡人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和介入也极深;三是唐朝君主在中原皇帝尊位之外,还拥有“***”的头衔,以此自得,并以此行使对草原游牧民族的统治权。对此,似有商榷的必要。

第一,不管李渊、李世民有无、有几分胡人血统,他们是标榜着自己的***身份、并以***皇帝的身份建立统治的,他们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与实力的最终来源,是汉族官僚、军人和民众的承认与拥戴;他们据以治理国家、维系***的,也是传统中原王朝的、与汉民族心理相匹配的政治体系和意识形态。因此,在他们的治下,汉族是当然的主体民族,而他们作为皇帝,只是传统中原汉族***的一个既定角色,而不是凌驾于原有主体民族之上的外族宗主和征服者。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当选美国总统,我们可以说美国出了个非裔总统,但不能认为美国变成了非裔国家。

第二,李家对胡人是好,是重用。但这个好,这个重用,终究还是基于传统汉族王朝的仁义道德、统治艺术和虚荣心之上的。也许与前朝相比,李家对胡人的手笔更大些、心态更开放些、做事更诚恳些,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在民族身份的认同上有什么改变。唐朝击灭东突厥后,唐朝君臣对于处理突厥降众有过一场议论,那意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第三,“***”之类的称呼,是胡人上的尊号。这类尊号,与***皇帝身份间的关系是毛和皮、枝与干的关系,一旦中原内地生乱,则***的威严不再,二者的主次轻重是很清楚的。

总之,唐朝的胡汉交往比较密切是事实,唐朝君主与胡人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可能也是事实,但唐朝仍然是传统的中原王朝,这同样是事实。对于唐朝的民族属性,似乎不应该但有太多的疑问了。

在古代没有媒体,中国老百姓是怎样知道天下的事情的?

先不说古代,当年唐山大地震,是听附近一个运输公司的技术员,在我们生产队的粮食加工房打苞谷面,听他摆的“龙门阵”才知道的,当时已经是地震过后七八天了。可以想像一下古代要知“天下事”有多难。

古代沒有媒体,老百姓要知道天下事是很困难的。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话是不切实际的。古代传递信息,官方一是靠驿马,信使、驿站。二是邸报,明朝开始有,朝廷向地方通过驿站报道重要军政大亊、官员任免的报纸。另外,官民通过邮差传递书信。所有这些,信息传递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唐诗“家书抵万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子来”,说明古时信息的闭塞。

古代,除了君王事,再无天下事。

老百姓只要认真种地、纳税,天下无事,代代平安。

历朝历代都是这么教育的,也都是这么实践的。

所以,一千年封建史,二千年皇权史,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古代有官方媒体,叫做《邸报》。

官方媒体机构:西汉开始,长安城内就有各郡县的办事处,叫郡邸,隋朝叫四方馆,属于鸿胪寺管理。四方馆历朝历代都有,叫法有所不同,这些官吏负责搜集朝廷大事和各种信息,通过驿站传回各郡太守参阅。

媒体平台一:驿站。十里一驿,各朝都有,巅峰时的唐朝全国有1639个驿站,分为陆路,水路和水陆兼办三种,归兵部管辖,节度使和县令都有专人管理。根据信息重要程度,分为八百里加急,五百里和三百里加急,从南到北三千里,六日即可传递消息。

最有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能说明唐朝驿站有多厉害啦。

媒体平台二:皇榜、通告、海捕文书等张贴式公告。

这个说更早点,商鞅变法张贴公告,没人信,商鞅上演千金一诺的示范,大秦法才通行。

历代改革,唐朝的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无不通过县城门口的公告栏发布,再由官差解释,让百姓理解。

媒体平台三:宣传员。县级以下有官差胥吏,征兵、传达政令和收税各种事宜,都要清晰传递给乡村。乡村一级,有保长,里正,村正这样的非在编乡绅,再挨家挨户地解释说明。

南宋以后,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升级,书院的盛行,民间已经出现印刷版的小报,除国家政令外,官员升降赏罚和大臣的奏报文章等都有。

明代的通政司专门负责发行《邸报》,固定时间发行。到清代时,改为《京报》,官吏,学者和平民都可以买来阅读。内容开始涉及名人的花边新闻了,比如花魁的选拔之类。

凡是重大消息,需要百姓知道的,有了这层层传递,不出一月,全国皆知。

不过古代讲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特别注重百姓教化和引导,朝廷和官员传给老百姓知道的,几乎没有八卦信息罢了,也不一定是事实真相。

至于小道消息,从东晋开始,干保就写《搜神记》,唐代***,明清***更是五花八门,像极了现在的自媒体,极尽捕风捉影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战神苏定方,比如大宋良相潘美,都在***中变成了坏人。

在古代交通讯息都不发达,人们要知道天下大事很困难。主要通过人与人的传话以及宫方发布的通告和宣传来得知。另外就是从书稿文件中莸取外来消息。

为何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主要是秀才读书多,知识全面,再加上道听途说,以及官方发布的消息,这样一来便知天下事了。其实都是陈旧之事,不是新闻直报。

上述各种途径便是古代人获取天下事的手段。

一些孩子平时做题都会,考试成绩却一塌糊涂,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你提到的这种现象很普遍,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困惑。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靠,课堂上的“会”,是个***象,他只是肤浅的领悟到一点皮毛,不能举一反三,所以明明能做对的题目考试时却出了错。

2.平时学习中积累的问题没有解决,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不全面,知识点了解的支离破碎,在考试中再次暴露出来。

3.所见的题型不够全面,遇到新的题型不知道如何处理。导致知识迁移能力不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平时学习不善于提问,造成不懂的知识点不能及时解决。知识欠账大了,能力形成差距越来越大,对自己要求越来越低,所谓的“懂”是表象!

5.课堂听讲效率低,跟不上老师的思路,造成知识点没有及时吸收。把课堂教学的精华部分都给忽略了。

这是我在平时教学中观察到的,也是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到清朝的历史人物小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到清朝的历史人物小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