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周瑜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周瑜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求推荐一些三国周瑜的书?
  2. 周瑜其实非常大度,为何要被罗贯中黑成了小肚鸡肠?

求推荐一些三国周瑜的书?

1.《周瑜》

周瑜三国历史-周瑜三国历史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辽宁人民出版社 / 2021-5出版

简介

周瑜三国历史-周瑜三国历史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书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主人公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权谋家周瑜。本书以正史史料记载为基础,讲述了从公元175年周瑜出生,到公元210年周瑜去世为止的与周瑜有关的全部历史,牵扯的重要***有著名的黄巾起义、与孙策的友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书中内容表现了周瑜英勇善战、有谋略、貌美并善音律、心胸宽广及有胆识的特点。关于周瑜的正史记载非常有限,但作者成功将江东的开拓历史和周瑜的个人能力紧密融合。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与《三国演义》中的那个心胸狭隘的周瑜不一样的形象,读起来饶有趣味。

2.《千古风流人物・三国谋将周瑜》

周瑜三国历史-周瑜三国历史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华艺出版社 / 2004-09出版

简介

乱世是血腥和残酷的,也是最迷人的,因为它是英雄的摇篮。而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英雄是一面永不飘落的旗帜,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纵观中国历史,三国当属最迷人的时代。在三国的英雄中,周瑜是最著名的一位,但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就把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很强的人。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其它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周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周瑜其实非常大度,为何要被罗贯中黑成了小肚鸡肠?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因其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紧张曲折,成为一部受到普遍欢迎的作品。刘备的爱民,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司马懿的隐忍……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读者发现,《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周瑜被黑得很惨,心胸狭隘,嫉贤妒能,乃至最后竟被活活气死。周瑜真的是这样的一个人吗?今天来分析一下。

其实,历史上的周瑜被称为“国士无双”。他善良忠义,风华绝代。《三国志》记载:公瑾英隽异才;公瑾文武韬略万人之英也。

孙策临终,嘱咐孙权:“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是对周瑜极高的评价和信任。程普年长,见周瑜深得孙权器重,便屡次打压周瑜,但周瑜却处处尊重程普,最终程普折服于周瑜的气量和胸怀,而甘愿听从周瑜的调遣。可见,周瑜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将周瑜刻画得风流倜傥,出类拔萃: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一战,周瑜以少数兵力,大败号称“百万雄师”的曹操,一站成名,威震华夏。

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主旨在于拥刘,奸臣曹操是刘备的反衬,英雄孙权是刘备的正衬,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突出刘备的忠君爱民,礼贤下士。

所以,周瑜的存在,便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智慧。在赤壁之战过程中,作者将周瑜的军事才能一度弱化,而是重点写诸葛亮的表现: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取荆州,三气周瑜……在这些故事里,周瑜处处逊诸葛亮一筹,甚至有些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可见,演义***终究不是正史,难免带上作者的感情倾向。想要全面了解周瑜,不妨看看《三国志》。朋友,您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欢迎交流。

这就是写作艺术。赤壁之战是抗阻顽强,以少胜多的冒险之战。罗贯中为了彰显诸葛亮主战的胜算,只有降低周瑜的才能,彰显诸葛亮韫酬帷幄决胜千里之超人谋略。***中人物的高矮都是作者根据时代背景要求而刻化出来的。罗贯中的诸葛亮也并非神人,失荆州,六出祁山就说明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这都是背景的需要才这样写的。

罗贯中,山西太原人。14岁随父移居苏州后长期在苏杭一带活动,熟读《三国志》,对三国历史可谓信手拈来。

他明明知道周瑜的为人,却偏偏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为何?又没有深仇大恨。恐怕除了为了衬托孔明以外,也是他对周瑜这位天纵之才英年早逝的痛惜,所寻求的一种心理安慰吧,因为惋惜所以找一个能够接受的理由(虽然听起来感觉有点变态)。

一、哀哉公瑾

演义中,周瑜临终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后世也因此产生了“一时瑜亮”这个词语,来表达这二人的不相伯仲。

而不管是在演义中,还是正史上,纵观整个三国历史,能够与周瑜比肩的人才寥若星辰。不同于诸葛亮的出道晚,周瑜年方20便开始与孙策逐鹿江东。

可以说,江东基业是在孙周二人的联手下拿下来的。如果孙策要用一句现代话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应该是:“我的果实分你一半”、“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虽然他们二人的感情是浓浓的兄弟之情。但事实上,单论功劳,周瑜实在是功莫大焉。因此,周瑜在年仅24岁时,就已经担任了中护军、江夏太守的要职。

不仅如此,在孙策去世后,周瑜第一时间赶回了吴地,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也成为演义中“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的史料出处。

在202年,孙权迫于曹操新胜袁绍的压力,差点就同意了送质入朝的要求,全赖周瑜力挺才放弃了这个念想。对了,这时候,张昭扮演的角色是“犹豫不决”。

至于赤壁大战前,周瑜极力主张决战,成为赤壁大战的重要人物,更是名垂青史不需多言。

这样一个才能出众、功莫大焉的周瑜,却在年仅36岁的时候去世,多次入选十大最令人心痛的三国人物,罗贯中岂能对他没有感情?

二、痛哉公瑾

当然,除了这些,罗贯中将周瑜刻画成一个小肚鸡肠的形象,未必没有他对周瑜一力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满。因为从送人质***开始,到力主与曹操决战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来看,能够不断坚定孙权割据江东的首要人物非周瑜莫属。

鲁肃的重要性固然很高,但如果没有周瑜这位如定海神针般的统帅和他超卓的军事才能,孙权的野心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

而按照张昭的性格和他被孙策临终所赋予的大权,如果没有周瑜,恐怕早在202年,孙权就已经被曹操牢牢抓住人质在手,都未必会有赤壁前的犹豫了。即便当时未送人质,在曹操兵锋向东的时候,没有周瑜这样立场坚定而又富于斗争精神的统帅支持,孙权也未必会下定决心打一场大仗。

顺便说一下,如果不是周瑜,鲁肃很可能压根不会跟了孙权。按照史书记载,鲁肃与刘晔交好,当时已经决定要和他一起北行了,正是因为周瑜自作主张,已经将他的母亲迁到了吴地,才使得鲁肃放弃北行归附江东孙氏。

而这2位,可都是坚定的抗曹派,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叫做:在其位谋其政。如果鲁肃到了北方,也只会一心帮着曹操琢磨江东。职业道德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是很完美的。

况且,我们还没说周瑜的身份呢,他的从祖父周景和周景的儿子都是汉朝太尉。两世三公所带来的政治地位,使得周瑜从出身开始,就带着极重的光环。外加他的姿容美丽,堪称三国顶级帅哥,迎娶美女小乔的幸福婚姻,年少成名,精通音律等等,周瑜是一个从身世到样貌到才华再到成就都堪称完美的人物。

而他唯一令人遗憾的就是英年早逝了。

长使英雄泪满襟,同样可以用在周瑜身上。这样的人,很难让人心生嫉妒,反而是更多的可惜。

基于对他的同情,基于对他的惋惜,基于衬托孔明的需要,以及可能的对他促成三分的不满,罗贯中将史书中“雅量高致”、“器量广大”、“与周公瑾交,不觉自醉”的大度周瑜描写成完全反面的小肚鸡肠之人,或许也就可以理解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周瑜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周瑜三国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