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历史古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三国历史古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徐州有什么历史文物?
徐州,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十二,尧封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春秋有彭城邑,战国时为宋都,项羽亦曾在此建都,三国时为徐州州治,清代为府治。自古兵家必争,是有名的军事战略要地。文物古迹有汉代戏马台遗址、兴化寺、大土岩、淮海战役烈士陵园,还有汉墓多处,出土有汉画象石、兵马俑、银镂玉衣等。所辖沛县有元代摹刻刘邦“大风歌”碑。南郊有云龙山、云龙湖风景区。
关于三国时期是否有马镫?
没有。
在《三国演义》等***作品中,战场上厮杀的战马都有马镫,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三国时期,人们骑的马上还没有马镫。
我们先看这个“镫”字。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它是“锭”。当时“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盛熟食的器皿,另一种是指用于照明的灯盏。这种解释,得到了曹魏时期张揖的《广雅》和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的赞同。《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右执镫”、《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镫错些”中的“镫”都是“灯盏”之义。如果“镫”字还有其他解释,他们都会在这些工具书里加以更正或增删,但是没有,说明这个时期没有“马镫”这一说法和用途。
到了南朝《世说新语·规箴》里,出现的“临奔走,犹求玉帖镫”的“镫”,就不是“灯盏”而是“马镫”的意思了。这是说东晋名相谢安之弟谢万在寿春兵败逃亡之际,还在奢求享用嵌玉的马镫。还有《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以及同期的梁·简文帝《紫骝马》诗:“贱妾朝下机,正值良人归,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这里的“镫”或“蹬”,都是马镫。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马镫。如果三国时期有马镫,而典籍中一点都没有记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从考古发掘来看,三国前没有马镫的证据。山东沂南曾发掘出一座曹魏时期的石墓,其中墓壁上有一幅反映马夫在马厩中喂马的石刻画像。马厩中挂着各种马具,有鞍鞯,有革靷,有络头,有革带,就连装饰用的缨络都有,就是没有马镫。还有四川成都、乐山等地出土的一些陶马,虽然个个形象逼真,马背上鞍鞯都清晰可见,但也没有马镫。
但到了西晋就明显不同了,那些出土的陶马中,马镫皆清晰可见。例如长沙发现的西晋永宁二年的墓葬中,其中三匹陶马的左侧都有一只三角形的小镫。“小镫”只在左侧,表明西晋时期的马镫只是用于上马的,相当于古代的“上马石”。但1995年辽宁出土的冯索弗的墓葬中,就有了一副名副其实的马镫,虽然不是后来的马蹄形状,还是西晋陶马的三角形状,但这个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用处已经不单单是上马,而是用来稳固身体的,与现在的马镫用处完全一样。因为墓主冯索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文成帝的弟弟,由此可以断定,南北朝时期,真正的马镫已经出现了。
“镫”字作为马镫解释,最早出现在宋人编写的《广韵》里,它把“镫”字解释为“鞍镫”,已是“马镫”之义了。可见,三国时期确实没有马镫。
关于这个问题,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三国时期已经有了马镫。《三国演义》中也有多处描写马镫的情节,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使用了马镫;赵云单枪匹马救出阿斗时,也描述了他使用马镫的情景。
此外,三国时期出土的文物中也有马镫的遗物,如出土于四川广汉的汉石马镫,就是三国时期的文物。因此可以确定,三国时期已经有了马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历史古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历史古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