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解密档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解密档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汉代档案利用范围?
  2. 丞相在汉代是什么机构?
  3. 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是为了让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汉代档案利用范围?

中国汉代中央档案、典籍库,也是当时名儒著述的地方,用以收藏地图、户籍等档案及图书,由御史中丞掌之,并派官员充任兰台令史。当时的兰台史官掌管国家档案馆图籍秘书并从事著述,由于当时时尚的推崇,以及档案工作者的苦心经营,名人名著辈出,可谓盛况空前。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傅毅、李尤等都曾担任此职,先贤的楷模风范,历来是人们追慕、学习的典范。

汉朝历史解密档案-汉朝历史解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艺文类聚》卷一二引庾信《汉武帝聚书赞》写道:“献书路广,藏书府开。秦儒出谷,汉简吹灰。芝泥印上,玉匣封来。坐观风俗,不出兰台。”

今天,兰台成为档案的雅号,档案工作者就自称为“兰台人”。

汉朝历史解密档案-汉朝历史解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丞相在汉代是什么机构?

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治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负责治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博士共同在御前商量,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

汉朝历史解密档案-汉朝历史解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丞相具体职权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对于地方官的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地方上若有***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受一定的责任;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概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

丞相属官有长史二人,为丞相的助手。另有少史、征事等,分管官吏迁除、郡国事务、章奏谋议、征集租谷等事。汉武帝又置司直,专司刺举百官不法者,从而加强了丞相的监察职能。

丞相在汉代是决策机构。

汉代的官署称府。中央机构有三府,即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府,是中央***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上承皇帝旨意并以皇帝的名义向全国发号施令。

三府的长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对皇帝来说这三府只是幕僚性质,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参谋长之类的,然而对于相对的下属机关而言,他们又仅次于皇帝的政、军、监察首长。三府和三公,是朝廷最重要的机构和官员。这就构成了行政、军事、监察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构成了秦汉官制的铁三角。

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是为了让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古人视死如生,死后的灵魂在灵界要接受他的守护神的审查,然后会对死者的一生做出判断,死者在人世间的行为,将影响到此人是否需要再度修行。所以墓志铭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总结,要在另一个世界“存档”的。不过骇人听闻的是,个别逝者甚至可以预测出来多少年后,自己的墓葬会被盗,逝者只能在墓志铭上用言辞激烈的诅咒类谶语恐吓、告诫盗墓者,让他们在打开墓葬看到谶语后,好好安葬亡人,否则......

‬苏适墓志铭

苏适是苏轼的侄儿,苏辙(1039~1112)之子。这个墓志铭是由苏轼的三儿子苏过所撰并书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书法价值。

墓志铭都有盖,盖上刻有“宋承议郎眉山苏仲南墓志铭”,墓主人的朝代、籍贯、职务、字讳九个字就说清楚了。

墓志铭撰书者即逝者的叔伯哥哥苏过,在铭文中对苏适的一生经历和成就作了赞扬和总结,结尾十分伤感的写道:“......其交天下贤士多至公卿,而仲南(逝者)独不偶,以至于斯,命也夫。及其殁也,亲族咸谓失所依响,朋友以谓失所谘谋,下至闾巷小人,皆咨嗟出涕,识与不识,莫不信其为君子人也,得此以归见先公与先夫人于地下也足矣。哀哉!吾于仲南非惟手足之爱,盖道义之交也。涕泣而志之。

与苏适同一墓室的是他的再续黄氏,也有一个墓志铭和盖,上刻:“宋故孺人黄氏墓志铭”九个字。这是哥哥苏过亲笔撰写的,而墓志铭文则是苏过的长子苏龠所书。

苏适的墓志铭尺寸是:0.78x0.78x0.14(米)

黄氏墓志铭尺寸是:0.64x0.64x0.11(米)

之所以不厌其烦祥细介绍了苏东坡侄儿苏适的墓志铭,正如墓志铭的撰书者苏过在墓志铭中所言:“得此以归见先公(苏辙)与先夫人于地下也足矣。”

这个墓是1***2年当地社员因引水浇地发现后,由当地(河南省郏县茨芭公社)的文管部门清理的,此墓早己被盗,仅存墓志二合、铜印一枚和白瓷小碗一件。

这二合墓志铭对于历史上著名的“三苏”究竟葬于何处,伴随墓志铭的出现,帮助史学界澄清了这个问题。

‬盗墓者顿时冷汗淋漓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盗墓之风甚嚣尘上,从官府到坟主,用尽各种防盗手段,甚至包括下面要讲述关于诅咒盗墓者的谶语,试图让盗墓者视为畏途,可谓用心良苦,比如,1995年出土于洛阳市东吕庙村的一合墓志铭,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结尾一句:“吾‬殡‬后‬三‬千‬年‬有‬崔‬胸‬显‬所‬破‬”。‬这‬是谶‬语‬,‬令‬人‬不‬寒而栗,‬“崔‬胸‬显‬”是‬哪‬个?‬

不是盗墓者知道墓主人是哪个,而是墓主人预先三千年知道谁会进入阴森的墓穴!

所有的逝者生前是清楚历代盗墓之风的盛行,于是在墓葬形制上狠下功夫,基本上就是釆用隐蔽、坚固、防盗三种办法,但是,仍然防不胜防,逝者或者遗族于是用言辞激烈的诅咒类谶语来恐吓、告诫盗墓者,希望他们打开墓葬看到谶语后,有所感触,好好重新安葬亡人,亡人和***也只能如此了!

安阳出土了北齐《元子邃墓志》(555年葬),在铭文的结尾这样写道:“今‬葬‬后‬九‬百‬年‬,‬必‬为‬张‬僧‬达‬所‬开‬,‬开‬者‬即‬还‬葬‬,‬必‬见‬大‬吉‬。‬”这‬种语气是‬温‬和‬的,‬只是希望张‬僧‬达‬可以把‬有‬价‬的‬财‬物‬拿‬走‬,‬但是,‬应该好好“还‬葬‬”(‬恢复原‬状‬)‬,‬你‬会‬大‬吉‬利‬。‬逝者的无奈,‬千年之后读‬之‬,‬显‬露‬无‬遗‬。‬

2001年也是洛阳,出土了伊川县的唐《柳山涛墓志》(666年葬),铭文在结尾说:“《‬易‬》‬占‬云‬,‬葬‬后‬一千‬三‬百‬年‬,‬乃‬为‬黄‬头‬所‬发‬,‬其‬所‬开‬发者‬,‬当‬更‬好埋‬藏‬之‬,‬若‬不‬好‬埋‬藏‬者‬,‬凶‬不‬出‬年‬。‬”

1987年山东出土临沂县唐《苏崇侠妻张氏墓志》(755年葬)在结尾用上了道家的咒语:“急‬急‬如律令,‬突‬有‬程‬氏‬开‬此‬墓‬,‬必‬灭‬程‬氏‬。‬”

结语

我以苏适夫妻合葬墓的二合墓志简介了墓志的具体情况和内容,说明了为什么要留下墓志铭的原。

而几例出土的墓志预言,似乎煞有介事,盗墓者姓氏肯定是杜撰的,但是,希望来者妥善处理遗迹,这个语气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墓主人无惧盗墓者的光临,也不怕自己的身份暴露,死都死了几百年了,晓得亡人的名字又咋个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解密档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解密档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