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考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考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宋代诗人陆游有句诗写道“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游那个时代,人们就已觉察到城市暖于农村.分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城市水面少,水的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少,水在这个过程中是要______热的.?
  2. 蒲松龄考了一辈子进士,这中间,哪次考试最惨?

宋代诗人陆游有句诗写道“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游那个时代,人们就已觉察到城市暖于农村.分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城市水面少,水的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少,水在这个过程中是要______热的.?

引起热岛效应的原因有:工厂、交通工具等排放大量的废气,给空气带来大量的热;城市建筑材料的沙石的比热容较小,在相同的日照下(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上升较快;城市水少,水蒸发时吸收热量少;建筑物较高,空气难以形成对流.

宋朝历史考题-宋朝历史考题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故答案为:废气,比热容,蒸发.

蒲松龄考了一辈子进士,这中间,哪次考试最惨?

蒲松龄并没有考了一生的进士,确切的说是考了大半辈子的举人。

宋朝历史考题-宋朝历史考题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川蒲家庄,蒲家原本是当地世家大族,不过到了蒲松龄父辈时家道就中落了,更别说那会正处于明清易代之际,兵祸连年,民不聊生,社会极其动荡。

蒲松龄五岁那年,清军入关开始逐渐建立全国统治,社会秩序也在恢复。蒲松龄的父亲从商,勉强供得上蒲家吃穿用度,以及蒲松龄几个兄弟读书开销。

宋朝历史考题-宋朝历史考题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青年的蒲松龄不用为生计操心,一心攻读圣贤书,以期恢复蒲家科举世家的辉煌。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蒲松龄19岁,这一年他参加科举中的最低一级童生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员,小小年纪成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这让蒲松龄名声鹊起,人皆称颂。

这次童生试之所以能最终脱颖而出,要与当时的山东学政施闰章的赏识分不开的。

施润章在清朝初年很有名望,是个大诗文大家,时人将他和宋琬并列,称之为“南施北宋”。

那年的童生试施润章出的考题中有一道名为《蚤起》,典出《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蒲松龄既没有按照八股文的行文要求作答,也未代圣人立言,所作文从题材上讲更应算是一篇小品文,里面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倒是挺生动有趣,但没什么用,科举考试最忌讳天马行空作文,要的就是一板一眼,还能显出文***,阐发圣人大义。

按说蒲松龄的文章不会被取中,可偏偏施润章本身就是文学家,对这样的文章很感兴趣,甚为爱惜蒲松龄这样的人才,于是大笔一挥,将他取中道试第一,成秀才。殊不知这反倒让蒲松龄对科举有了错误认知,以为单凭文***便能轻易中举。

之后从顺治十七年开始,蒲松龄接连四次赴省城参加乡试,无一不铩羽而归,也让他深刻意识到八股文的僵化害人,这也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花费大量笔墨描写的内容,暗讽科举的黑暗不公。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蒲松龄四十八岁再次参加乡试时,浸淫八股文半生的蒲松龄,在拿到题目后很快就酝酿出腹稿,顿时对此次考试信心十足,这也是他最接近取中的一次。兴奋之情洋溢蒲松龄全身,若不出意外,他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举人,实打实的地方乡绅,未来赴京赶考,也有很大希望中进士。

可美梦在蒲松龄答完题,回头检查时彻底破碎。得意疾书的蒲松龄愣住了,他猛然发现自己“越幅”了。

蒲松龄当时就吓得手足冰凉,冷汗沾衣。这在他之后所作的诗词中就有描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

所谓“越幅”是指科举考试试卷要严格按照一页十二行,一行二十五个字,并按页码一页一页书写,隔过一页直接写到下一页的行为便是“越幅”。

“越幅”不仅要取消考试资格,还要张榜公布,让士子脸面尽失。

因“越幅”而黜落考生的行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可这仅是当时科举制度极其僵化的冰山一角。科举发展到明朝后,出现了八股文体,考试题目必须从四书五经内取题,考生答题要严格按照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固定格式书写,而且内容还得模仿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允许自由发挥,极大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到了清代,科举制度腐朽僵化达到顶峰,考生们在考试时写出的文章空洞没有意义,大多敷衍成文。蒲松龄屡考不第,从这一方面来讲,不能不说与其天马行空的开放思想,不适应呆板僵化的科举考试有关。

这次乡试,蒲松龄再次灰溜溜的离开,这对屡次参加科举的蒲松龄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聊斋志异》中的《司文郎》篇内的王平子在乡试考试中,因违制而被取消了考试资格,这样的故事情节实际正是蒲松龄的真实经历。

由于蹉跎科举,蒲松龄的生活极其困苦,他不得不教书为生。

在教书之余,蒲松龄创作的狐鬼***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借鬼狐精魅、潦倒书生的故事,有力的控诉了当时世道的黑暗,这部煌煌巨作影响后世无数读书人,成为不朽名著。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63岁高龄的蒲松龄最后赴济南参加乡试,毫无意外,这次还未中举。此后蒲松龄彻底认命,放弃了科考,不再将他最后的生命蹉跎在虚无缥缈的功名之上。

康熙五十年(1711年),72岁的蒲松龄在成为廪生多年后,总算挨贡成为贡生(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并得到了“儒学训导”是从八品教职虚衔,算是为蒲松龄这辈子的科举生涯彻底画上句号。

四年之后,蒲松龄溘然长逝,享年76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考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考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