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砖塔的由来和历史意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隋朝砖塔的由来和历史意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国清寺报恩塔的由来?
  2. 兖州兴隆塔到底是真么回事啊?
  3. 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是怎么发现的?
  4. 隋唐的建筑特点有哪些?

国清寺报恩塔的由来?

国清寺塔,原名报恩塔,当地人称隋塔。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完工于隋仁寿元年【601年】,现存塔为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重建。隋塔位于天台山祥云峰的西麓,国清寺的东南角。为六角九级楼阁式砖塔,残高59.4米,边长4.6米,中空。

隋朝砖塔的由来和历史意义-隋朝砖塔的由来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兖州兴隆塔到底是真么回事啊?

兴隆塔现位于兖州市博物馆院内,因该地原有古兴隆寺而得名,现在古寺已毁,独存此塔。

塔高54米,底基周长48米,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塔身分为两截,下面七层宽大厚重,上面六层骤然缩小,塔内有穿心式塔梯,可登临第七层之上的平台,上面六层通体中空,以木板间隔,有木梯可攀登,现已损毁。塔的外部装饰较为简洁,仅以叠涩出短檐,古塔的第一层出双檐,以上各层为单檐,塔身四面开门,另四面开圆窗或***窗。据资料记载,兴隆塔始建于隋,历代多次修缮,古塔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的大地震中损坏严重,经过数十年的维修,于康熙末年竣工,现在看到的古塔应多为清代遗物。在古塔周围,堆积了很多古建石刻,其中发现一块侵华日军将领木村兵太郎书写的石刻,时间是昭和十四年(1939年)七月,木村兵太郎是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七名日本甲级战犯之一,担任过近卫内阁、东条内阁的陆军省次长,缅甸日本派遣军总司令。1939年3月木村兵太郎晋升为陆军中将,任第三十二师团的师团长,编入第十二军。驻兵兖州,同年4月开始对鲁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这块石刻应当是其在兖州时写的,现在已经成了日军侵华的见证。

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是怎么发现的?

阿育王塔,俗称白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代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东北面。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初为木塔。金兴定二年(1218年)元兵南下时,州人举火自焚,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至今。

隋朝砖塔的由来和历史意义-隋朝砖塔的由来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隋唐的建筑特点有哪些?

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到唐中叶***、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砖塔的由来和历史意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砖塔的由来和历史意义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隋朝砖塔的由来和历史意义-隋朝砖塔的由来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