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士兵俑历史***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隋朝士兵俑历史***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国家博物馆看文物在几楼?
在国家博物馆的二楼。
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第一个:新石器时代的《玉龙》,的翼龙,深绿色的玉龙。
第二件:出土于清代的西周《大盂鼎》。
第三件:商朝的《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丁,又名继母伍大芳丁。
第四件:商代虎雕石磬,来源于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墓葬遗址。
第五件:北朝,丰县出土;;位于河北省景县。
第六件:陕西华县太平庄一座墓葬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鹰鼎》。
第七:彩陶盆是《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的重要文物。
第八:商朝的《四羊方尊》。泗阳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是祭祀用品。
第九:西周的《虢季子白盘》,商周的盛水容器。
第十条:西周的《利簋》,又名 "王武正商规 ", "天诛鬼灭or "谭公桂 "。
目前国家博物馆看文物在地下一楼。
参观内容为古代中国从原始社会发展到清朝末年的历史文物;包括:
远古时期:陶鹰鼎、中国石器时代最早彩陶—鹳鱼石斧彩陶缸
夏商西周时期:后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西周利簋、青铜人首
西汉时期:金缕玉柙(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时候穿用的殓服)
三国时期:青釉虎子
隋朝时期:玻璃器皿
唐朝时期:击鼓说唱俑、唐三彩釉陶乐骆驼
明朝时期:九龙九凤冠(孝端皇后凤冠)
古代皇宫女子品级?
我只知道清朝的 参考一下 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 : 皇后(正室) 一个 皇贵妃 (大姨太) 一个 贵妃(二姨太) 两个 妃(三姨太) 四个 嫔(四姨太) 六个 贵人(五姨太) 不限 常在(六姨太) 不限 答应(七姨太) 不限 宫女(丫环) 应少过二千人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 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表现乐舞的陶俑有哪些?
【文藏来答】一九五三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其收藏的六百多件陶俑捐献给国家,同年入藏故宫博物院,其中有一组乐舞俑,极为引人注目。
唐 陶伎乐女俑群(八件)高二〇·四至三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郑振铎先生捐献
这组乐舞俑共八件,两件舞俑,六件乐俑,三坐三立。舞俑均梳双丫髻,头微侧;上身内穿襦衫,衣袖窄长,外罩翻领半袖衫,下着长裙,束腰,一臂上举,一臂下伸;一足伸向侧前方,另一腿微曲,足穿云头履;腰肢柔软,姿态婀娜,翩翩起舞。乐俑六人均穿襦衫长裙,上身外罩半臂;坐姿三人梳双螺髻,一人持腰鼓,一人持钹,另一人从姿势判断所持乐器应为琵琶;立姿三人,一人梳双螺髻,另两人梳单螺髻,分别持曲颈琵琶、排箫和笙。乐俑有坐有立,与史籍记载中音乐演奏的坐部伎、立部伎相似。
音乐悠扬:唐代音乐演奏
隋 红陶黄绿釉宴乐女俑(十件)高一八至二一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郑振铎先生捐献
唐 黑陶持腰鼓伎乐女俑 高二〇·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郑振铎先生捐献
隋朝建立伊始,便在宫廷内设立清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竺、高丽、礼毕九部乐。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废礼毕,增加燕乐、高昌,创立十部乐。唐玄宗时,根据音乐演奏的特点,又将其划分为坐部伎与立部伎两大类。坐部伎一般在室内演奏,人数少,技艺高超;立部伎人数多,一般用来举办大型歌舞表演。二部伎中的乐舞内容多以表现帝王的丰功伟绩、文治武功和国家祥瑞等,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唐 灰陶持笙伎乐女俑 高三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郑振铎先生捐献
唐玄宗还从***主管的乐舞机构—太常寺中,分离出教坊和梨园两个机构,负责管理艺人,教习音乐。梨园因训练地点在长安西北禁苑之梨园而得名,相对教坊而言,其人数少,演奏水平高。马仙期击方响、李龟年吹觱篥(即筚篥,一种古代管乐器,也称管子)、张野狐弹箜篌、贺怀智敲拍板等,皆在其内。
唐 灰陶持排箫伎乐女俑 高三四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郑振铎先生捐献
郑振铎先生捐赠的这一组乐舞俑中的乐俑,立部伎与坐部伎同时出现,在唐***古中实属罕见,它表明此组乐舞俑具有较高的等级。《新唐书》等史籍载龟兹伎使用的乐器有笙、箫、腰鼓、铜钹、琵琶等,龟兹乐盛行于贵族、士大夫之间,为当时时尚。此乐舞俑中的乐俑所用乐器与之基本相同,故推测其可能为演奏龟兹乐的乐俑。
原文作者:赵芸格(作者系: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馆员)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年11月刊《轻盈舞绿腰 慢捻抹复挑:从郑振铎先生捐赠的一组陶俑看隋唐乐舞》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不请自来,对唐代的伎乐俑略有了解,发表一些看法。
拜读了文藏(原文作者赵芸格)佳作,很受启发,特别是对郑振铎先生旧藏乐舞陶俑有了进一步了解,涨了知识。联想到在海外见到的一些唐代银鎏金及铜鎏金伎乐俑,相似之处颇多,由于目前国内尚无唐代银质伎乐俑方面的介绍资料,博物馆也鲜有收藏,特此作一些补充介绍。
唐代墓葬出土陶俑及三彩俑多有报道,历来也颇受重视。孰不知三彩俑及陶俑并非是唐代唯一的人物塑造材质,也非最高端的墓葬俑,并不能完全代表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峰。
郑振铎先生旧藏陶俑,真品无疑,但恐怕也缺乏出土资料。但由于他在文物界的地位及慷慨捐赠,现已成为故宫博物院这类物品的国宝级文物,因为故宫***藏品中这类墓葬陶俑过去从未受重视,可能也忌讳。这也造成前些年文物专家,由于缺乏这方面经验,把洛阳民间艺人造的仿北魏陶俑作为真品,动用国家资金收购,成了广为人知的笑话。
下面这些海外藏银鎏金伎乐俑及***俑,在三彩或陶俑中都能找到相似的身影。试想,制造一件银俑,从材质成本到工艺流程的复杂性,绝非泥土造的三彩及陶俑所能相提并论,在当时就是更高层次的艺术品,其珍稀程序度自不待言。
这些流落海外的唐代银俑,与一些精彩的唐三彩及陶俑一样,代表了唐代造型艺术的最高境界。但没有像郑振铎先生这样的大家赏识,也只能如其所表达的当年龟兹等西域艺人一样,继续他们的流浪生涯了。只不过是这次是由东向西的方向。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盔甲?
谢谢邀请啊!
古代著名的盔甲真的不少……
列举中外几种比较典型的吧
先说一个见证了沙皇俄国四处扩张历程的“妨主”锁子甲。
莫斯科军械库里收藏着一件编号为4470的短袖链甲衫(特指短下摆、无罩帽的锁子甲)。这件链甲衫肩宽处达114厘米,下摆宽82厘米,长60厘米,铁制,铁环大约有16000个,重量为11672克。
它的第一个主人是俄罗斯公爵彼得诺维奇·舒伊斯基。身为大贵族和总督的彼得·伊万诺维奇·舒伊斯基曾参与了伊凡雷帝对喀山的征服和对利沃尼亚骑士团的战争。1558年,他指挥包围并攻占了杰尔普特(今爱沙尼亚城市塔尔图)。在1564年1月26日的乌拉河之役(Battle of Ula)中,他遭遇立陶宛人突袭,结果他还没来记得穿盔甲就***掉了。
之后,这个锁子甲成为伊凡雷帝的收藏品。
1583年,伊凡雷帝将这件链甲衫赐予了一位著名哥萨克——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叶尔马克。结果获赠这件链甲衫后,叶尔马克于1584年8月5日,遭遇西伯利亚人的突袭。在混战中,他被西伯利亚人打到了水里,结果因为穿着这件锁子甲而被淹死了。
1646年,它被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城市里发现,并带回莫斯科。可能由于该链甲衫的前后两任主人都死于非命,再也没人尝试着相当其第三任主人了。这件链甲衫于是收藏于莫斯科的***军械库,留存至今……
再说一个克妻的胖子国王的两套铠甲。
16世纪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身为英国都铎王朝第二代君王,最著名的是他一共有过六次婚姻和六个王后,其中前五个王后两个离婚,两个被处死,一个死于产褥热。
这个国王很喜欢竞技比武,拥有多套比武铠甲。
我们就来看看他最初和最后两套不同的铠甲的差别,好明白岁月是一把怎么样的杀猪刀。
第一套是格林威治兵工厂出产的“银镂铠”,由保罗·范·维兰德大约于1515年制作而成。这件铠甲通体镀银并曾饰金,全甲于骑乘状态时高185厘米、胸甲肩部至腰部高35.5厘米、全重30.11公斤。该铠甲上的胸围(由铠甲外侧量得)为105.5厘米(41.7英寸)、腰围则为88厘米(34.7英寸)。在胸甲上的人物形象是圣乔治,背甲上的则是圣巴巴拉。其他部分的铠甲都***用都铎玫瑰与凯瑟琳的石榴标志。甲裙底部有以亨利八世与凯瑟琳公主的名字首字母H和K为装饰图案,以此纪念她们两人的婚姻。但最后亨利八世这个渣男,因为凯瑟琳不能生男孩而抛弃了她。
最后一件铠甲是1540年格林威治兵工厂为亨利八世制作的。亨利八世此时49岁。该铠甲高188厘米,重35.33公斤,胸围138厘米(54.5英寸),腰围129.5厘米(51英寸)。
从两件铠甲来看,亨利八世这个渣男做到了“特别能吃苦”的前四个字。
相对于国外对于国内铠甲的保护与收藏,国内这个真的差远了。
说两件国内著名的铠甲吧!
首先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东周皮甲。要注意的是,东周皮甲不能简单理解为皮质甲,而是一种皮革大漆复合甲。
我们的作者曾对这个套进行过复原。
甲片髹漆后形成漆膜“具有防腐蚀性能和一定的强度、韧性”,“漆膜厚度一般约为0.3毫米,估计要涂刷六七层之多”。2毫米厚度漆层,已经超出美观和防水等基本需求,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整体防御能力。古代工匠在制作时,对不同部位应该区别对待,后世的中国甲胄***用多种材料来制作,道理类似。
著名宅男、明万历皇帝的定陵里出土过一套盔甲。这幅铁甲自肩至底边通长68厘米,被称为齐腰甲。
这种铁甲是对襟。甲身前襟分为左右两片,各于胸部中心缀一铁质贴金圆护镜。两左右片以六对枣核形扣及扣襻纽系。后襟为一整片,上部中心置一圆护。前后襟在肩部连缀,褃缝用绦带连接。根据资料介绍,这幅盔甲共用黑漆熟铁方叶及三角形叶等一百九十九片。因为皇帝的身份,甲片以合股粗丝线穿连编缀制成,而衬里用的是织金锦。
定陵出土的铁盔,属于宽沿六瓣式铁盔。根据明成化四年兵仗局所监制记录,这种头盔以四瓣、六瓣、八瓣铁盔居多。出土的头盔含盔缨杆在内,高33厘米、重1690克。因为是皇帝的,所以六瓣间的缝隙上都加了香草金饰压条。盔的六个面上还有金制六甲神。分别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神。在道教中,六甲神被视为阳神(与六丁神相对,六丁神为阴神),又称“六甲将军”。能“行风雷,制鬼神”。盔顶上有真武大帝像,明朝有真武大帝崇拜(明成祖认为他能夺取皇位是因为真武大帝保佑了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士兵俑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士兵俑历史***简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