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讲述夏朝历史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讲述夏朝历史故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故事简写?
  2. 中国有关于青梅的历史记载?
  3. 山西夏县是夏朝的国都吗?有哪些相关历史故事?
  4. 历史上的夏都是在山西还是在河南?

历史故事简写?

淝水之战

讲述夏朝历史故事-夏朝 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苻融攻占寿阳后,苻竖亲率八千骑兵抵达这座城。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他的后续军一到,一定可获胜。于是,他派朱序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之前袭击洛涧。谢石听后,偷袭秦营,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讲述夏朝历史故事-夏朝 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向寿阳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城头,观察晋军动静。正是隆冬,又是阴天,远远望去,上空灰蒙一片。仔细看,那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

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有八座峰峦,地势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晃动的草木,像无数士兵在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讲述夏朝历史故事-夏朝 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中国有关于青梅的历史记载?

青梅源自中国,是一种拥有7000多年历史渊源的古老水果。关于青梅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我国历史书籍中,也不乏有很多对青梅的记载,比如说《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说的便是在当时,梅作为调味品与盐具有同等的地位。

此外,关于青梅,在中国留下了一些至今都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历史典故,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三国演义》的“煮酒论英雄”故事。

山西夏县是夏朝的国都吗?有哪些相关历史故事?

山西夏县确实曾经是夏朝的都城安邑,但只是在启的后期当过都城。启的儿子太康就把都城搬到斟鄩(今河南二里头遗址)去了。安邑在整个夏朝也没有废弃,而是作为一个大城镇守夏朝的西北方向。夏启的安邑都城在夏县的东下冯遗址。

1,鲧、大禹、启的早期都城

根据《竹书纪年》《史记》可知:

夏部落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部落,姒姓,由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以夏后氏为部落首领。

鲧领导的夏后氏原来就居住在夏县,与尧都(今襄汾陶寺遗址)不远。

当时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洪水。因洪水太大,鲧用筑坝拦截的方式失败。

尧舜把鲧和夏后氏部落流放到崇山(今嵩山),大禹在嵩山出生。

大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舜的禅让接班人。大禹为了躲避舜的儿子商均,带领夏后氏迁到嵩山南门的阳城(今河南登封)。

《史记·夏本纪》: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启当夏王的时候,把都城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州),在阳城以东。

搬迁的理由主要是,夏后氏部落人口膨胀,原来的阳城无法容纳。启在阳翟开拓了一个新的都城,但也保留了阳城作为一个大城。

同一个部落的有扈氏,反对启当王,从西面进攻。阳城就成了启的一个缓冲的城池,启最终打败了有扈氏。

2,启的后期将都城搬到安邑(今夏县)

夏县,本来就是夏后氏的老家。

夏县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夏县东北方向是陶唐部落(尧的后代),西南方向是有虞部落(舜的后代,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这些部落对启破坏禅让制都是不满的,但因为夏后氏在治水中积累了巨大实力,都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震慑这些部落,夏启决定在老家夏县建一个都城,就是安邑。

并且夏县靠近解池的盐湖,有取盐之利,可以用盐去向各个部落交换各种物品。

3,夏县东下冯遗址

遗址在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两岸的台地,年代公元前1900~前1500年,是夏启后期的都城。

到了太康时期,夏县不再作为都城,但仍然保留的一座大城,繁荣400多年。

东下冯遗址有城墙,外面有护城壕。

出土的工具有:陶器,骨器,铜器,还有青铜箭簇。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历史上的夏都是在山西还是在河南?

要了解夏都,要先从尧、舜、禹说起。尧都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之南约十多公里之陶寺,己发掘,无疑问。但从发掘状况看,城壕沟内死人颇多,零乱叠压,骨伤颇多,说明发生过战争,舜的继承并不象人们传说的那么和平。正因为城垣的毁坏,舜迁都至蒲坂(今山西运城市下属县级市永济市蒲州镇)。此史学家均无异议。而蒲坂近黄河,常遭水患,因而才命大禹父子治理水患。禹继承舜帝位后,将都城东迁一百多公里至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禹王城遗址,这也是夏县县名的由来),远离黄河,安邑地势较高且平坦。所以史记中禹都安邑是确切的,史学家也无异议。夏王朝建立后,屡次迁都,基本都在河南境内,离开了尧舜禹建过都的晋南地区。在河南境内到底有过几个都城,除已经发掘的二里头等遗址已确认外,真它还有待发掘考证。据此可确认,除禹在位时曾短期在山西运城市建都外,由于禹之子启杀死了禹指定的接班人益而自立为王,迁都至黄河之南,自此夏朝活动中心南移,基本在今河南境内,但二里头、济源等几处遗跡都在在距安邑二百公里之内。参考史料可查看《史记》中《五帝本纪》、《夏本纪》,物证可到已发掘遗址查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述夏朝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述夏朝历史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