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非三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北非三国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突尼斯问题的由来?
就是意大利争夺殖民地输给法国了嘛,1881年,突尼斯成为法国“保护”的国家,意大利一怒之下转投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如二战德军在隆美尔指挥下,于北非战役中战胜英军,能夹击苏联或与日军在印度洋会师吗?
不能,即使隆美尔在阿拉曼击败英军,那么德军距离亚历山大还足足有100多公里,对于精疲力尽的德军来说,这也不是一段短距离。而更糟糕的是,即使德军攻占了亚历山大,对二战也没有任何实质影响。
尽管英国人一直吹嘘阿拉曼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但是实际上北非战场在整个二战里属于次要地位。当时北非的石油还没有得到开发,整个北非除了尼罗河三角洲还出产点粮食,其他地区除了沙子还是沙子。
唯一有点战略价值的苏伊士运河,也因为意大利参战,地中海航线被切断而基本被放弃。英国本土到印度都是走好望角。甚至北非的英军,主要也是从好望角走红海到埃及。
至于说夹击苏联或者和日本会师,那么完全是痴人说梦话。从亚历山大出发,要穿越西纳半岛、约旦、伊拉克、伊朗才能抵达苏联的高加索地区,这几千公里路不是沙漠就是高原,交通条件恶劣,德军根本爬不过去。
至于日本,在英帕尔战役失败以后根本无力西进,德军要和日本会师还得多穿过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图上看了下,这个距离超过1万公里了,德国人更没戏。
所以北非战场不仅是次要战场,而且毫无战略意义,唯一关乎的是隆美尔的个人荣誉和大英帝国的面子,谁输谁赢都没什么区别。
我能说啥?这说法纯属YY,说的德军好像不用吃饭喝水,德国坦克卡车不用烧油,德军士兵个个是大超似得。
先说句隆粉不爱听的,隆美尔其人,战役战术(battle)层次确实很敏很有天分,但是到了战局(Campaign)层次,后勤***的短板就显露无疑了,北非的千里大拉锯,完全是因为隆美尔和丘吉尔这两个后勤***在菜鸡互啄的结果(胖丘这货比***和斯大林还喜欢纸上谈兵插手一线指挥,而且自命军事天才)。如果没有丘吉尔送助攻,隆美尔是不可能打到阿拉曼的,更不要说再往前打了。
实际上根据德军总参谋部的计算,在尽量不影响东线作战的前提下,德军后勤供应能力最多维持4个装甲机械化师在北非主要卸载港(的黎波里港)500公里距离上作战(意军的补给由意军自己解决),由于德意空军无力保护班加西以东的航运,所以实际上德军在北非的主要卸载港一直没有变动(事实上为了维持隆美尔作战,德军在北非投入的大量卡车,已经严重干扰了德军在东线的作战),隆美尔的补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从的黎波里的汽车运输,而从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运一车汽油去前线,路上就要烧掉1/3乃至一半,隆美尔能跑到阿拉曼,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在托布鲁克缴获的几千台卡车,几千吨汽油,然而跑到阿拉曼之后,隆美尔再一次耗空了补给,而后方能够送上来的补给连维持防御都困难(托布鲁克港在盟军海空打击范围之内,意大利运输船对托布鲁克的运补完全是神风式的,到阿拉曼战役时意大利可运作的商船仅有开战时的35%了,而且托布鲁克到阿拉曼还有600多公里,由于运力紧张甚至托布鲁克都积压了物资),德军冲到阿拉曼,距离的黎波里已经2400多公里,后勤早就不堪重负接近崩溃了,隆美尔凭啥继续往开罗和亚历山大打?凭德棍精神支持么?
凭什么?如果德国纳粹国力体量不变 单凭缴获物质或者说以战养战是没用的 有素养的士兵 精良的装备 源源不断的补给缺一不可 看看隆美尔手里的牌 几乎哪样都不充足 即使摧毁了北非支撑点 只需几个月盟军又能建立一个同样规模的甚至更强大 可纳粹能支撑北非军团几个月的行动?
二战德军在隆美尔指挥下,的确在北非战役中战胜英军,但想夹击苏联,肯定不会成功,日军虽然在东南亚得逞一时,但在驻印度英军,印度***军,中国远征军的积极防御中,曰军如果不能攻下印度,德日军队要在印度洋会师就绝不可能。
纳粹德军有能力攻下地中海南岸国家,但要巩固战果,构成有利的战争态势却不容易,英国可以随时在其他地方派来増援部队。英国陆军和海军可以随时切断德军后路。二战期间的印度,伊朗及中东地区是英国的传统殖民地,至少也是英国长时间的仆从国,德国要在巩固了地中海南岸的存在基础后,消除了英国势力后,利用当地***打造出一支强大的海军后才有机会向中东,伊朗,印度方向发展。
苏联的陆军总体实力不亚于德军,如果德军绕道高加索地区攻打苏联南部,德国的后勤保障能力是肯定跟不上去的,苏联只需要利用高山索地区的山区地形,只需用一支小部队守住险要地方就会令德军无从入手,即使越过高加索地区,苏联的后备力量也能给偷袭的德军迎头痛击。德军赖以取胜的闪电战特长是无从施展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军的战败是无可挽回的。
谨以此谢谢邀请
俺觉得题主应该指的是阿拉曼战役。
尽管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粉碎了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占领埃及、进而切断苏伊士运河航道的企图,但这场战役的胜利仅仅是发生在次要战场上的,或许有人会拿蝴蝶效应来反驳,但历史如果有如果的话,那就不叫历史了。话又说回来,即便轴心国军队获胜了,达成了上述作战目标,英国仍然可以通过绕过非洲好望角继续从殖民地印度获得大量的***。而要想夺取伊拉克的大油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苏联就在眼巴前,苏军可通过伊朗迅速进入伊拉克。
在大的格局上战争的形式也不会因此有多大的变化,毕竟综合国力已然决定了一切,苏、美、英三国的国力的总和比德、意、日可不知高出了多少。仅苏联的综合国力就要比纳粹德国强,这也是为何德国最终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日本并非没有想过与德国在中东会师,然而事实上,英帕尔战役的惨败其实就说明了日本在占领缅甸后并没有实力再向西扩张了,毕竟日本陆军马鹿不是白叫的。
三国时期,当时的四大帝国分别占领了世界地图的哪里到哪里?
所谓四大帝国,自东向西分别为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
三国时期,汉帝国开始崩溃,但魏蜀吴三国依然吊打周边游牧民族,乌桓便被曹操所灭。
贵霜帝国,公元127年至230年为其鼎盛期,版图占据今天的阿富汗至印度北部地区。至三国时期贵霜帝国也开始衰落,印度人自己的黄金时代――笈多帝国马上就要到来。
安息帝国,西方称其为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时间约与汉帝国相始终,占据今天的伊朗和两河地区。是古波斯继波斯第一帝国后有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至三国时期开始衰落,波斯第二帝国――萨珊波斯于公元224年建立。
罗马帝国,公元前27至公元476年,极盛时期以地中海为内湖,地跨亚欧非,三国时期的罗马帝国处于三世纪危机时期,局势动荡,并于395年分裂为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被日耳曼人所灭,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
四大帝国中只有中国经过隋唐的重新一统延续了下来。
印度在笈多帝国之后变成了外族轮流占领的地区,直至二战后独立。
波斯在第二波斯帝国之后被***帝国征服,从此***化。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再也没有统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非三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非三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