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奇葩皇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奇葩皇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上北宋皇帝基本上都不错,为什么很多戏剧里都说是昏庸呢?

历史上北宋皇帝基本上都不错,为什么很多戏剧里都说是昏庸呢?

北宋初创伊始,与石敬瑭达成过协议,割让燕云十六州,以求得草创***的稳定。

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奇葩皇帝-宋朝奇葩王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一俟北宋建立,且稳定了局面之后,即对当初的承诺矢口否认,拒不接受。

好在当时石敬瑭自己也是麻烦缠身,自顾不暇之余,自然没有余力追究。

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奇葩皇帝-宋朝奇葩王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宋虽然就此安稳了一段时期,可到底于理有亏,再加上没有其他的执政亮点,因此几位继任者都泯然众“皇”矣。

宋太祖遗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常好的解决了封建社会王朝内斗不止的痼疾。宋代治理国家的模式,一直被以后的朝代学习推崇,只是共治天下的模式会极大的损害皇族的利益,所以他们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奇葩皇帝-宋朝奇葩王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朝宣扬有教无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皆是读书人。让普通百姓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进入朝廷参与国家治理。也让当时的社会精英们以读书为己任,追求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梦想。

但由于草原民族的入侵,宋代的先进文明被突然打断。惯性使然,耕读传家的理念已经被普通百姓广为接受。

崖山之后,元朝统治者***取的是最落后的原始管理模式,在将近100年的统治时间里,只举行了16次科举,录取了1139名进士,其中只有一半是***。

落后的选材模式,使民间集聚了许多饱学之士,他们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文艺创作。元代的杂剧才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这些饱读诗书的文艺创作者,总是把自己幻想成作品中的主角,借古讽今,强烈的抨击元朝统治者。

要达到目的,又不想被抓住把柄,元代杂剧中的朝代背景就只能选择北宋。

南宋和草原民族抗衡了四十多年,还干掉了一个大汗,对蒙元朝廷来说,这样的奇耻大辱自然不愿被提及。而北宋和南宋一脉相承,其时蒙古人尚未崛起。观众欣赏杂剧的时候,没有朝代变迁的违和感。

由于元代杂剧创作团体数量庞大,北宋所有的皇帝都成了被戏说的对象。《狸猫换太子》《回龙传》等连本剧,都是直接针对北宋皇帝的。

还有《杨家将》《岳飞传》《包公案》等评书类说唱类作品,都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由于特殊的原因,元代杂剧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文***斐然,用词朗朗上口,很容易被人接受。这是后世杂剧创作者难以比拟的。

比如后来的《大明英烈传》《刘墉下江南》等作品,故事情节和元杂剧大同小异,但精彩程度就差的远了,影响力更是远不如元代杂剧。

由于元代杂剧的影响,北宋也成为普通百姓最耳熟能详的朝代,挨后凡是以北宋为背景的作品,也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比如说《包公案》中《三侠五义》,就是公案作品中的代表作,相比之下,以其他朝代为背景的《狄公案》《刘公案》《施公案》,知名度就差了许多。

即使一部狗尾续貂的《白眉大侠》,在老百姓心中的知名度,也轻而易举地超过了其他公案作品。

还有一部诋毁北宋皇族的著名作品就是《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宋徽宗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昏君,主要就是拜《水浒传》所赐,就这么一个不学无术的皇帝,其书法造诣,绘画水平无不冠绝天下,可惜他所有的横溢才华都被视而不见。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皇帝通过地道去私会李师师。

元代杂剧被广泛接受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创作出来的作品内容积极向上,有着强烈的家国意识。

被百姓推崇的武将是抵御外族侵略的英雄。文臣都是明察秋毫的忠臣。他们忧国忧民,正符合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形象。

每看一部以北宋年间做背景的作品,就等于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只是苦了北宋年间的几位皇帝,一个个昏君形象深入人心。

反正宋太祖遗训:“言者无罪”,不许杀读书人。调侃一下宋太祖的的后世子孙,不会招来杀身之祸。既然如此,后世的创作者们就可以有恃无恐,更加把对北宋皇帝抹黑的游戏进行到底了。

首先来说,戏剧艺术加工的成分比较多,为了吸引观众不得不作出许多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描述;当时写戏剧的文人,只能从直观的生活状态或传闻中去吸取创作的营养,对于历史真实与否并不会详加校对的。

其次就是北宋王朝的靖康之耻与北宋的灭亡,与北宋王朝的皇帝们,在施政纲领上有过错也是分不开的,所谓事出必有因,文人墨客既惋惜繁华落尽的悲凉,又有恨铁不成钢的怨气,将北宋皇帝们写的昏庸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实的历史已经面目全非,戏说的成分却能够广为流传,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国家衰亡必然昏君当道,奸臣为患,这些定式或者说是以讹传讹观众已经不再深究,戏剧就要符合大众的思路来迎合观众,真实的不一定得到大众的认可。

戏剧中的北宋只是戏剧家们,对那个时代选取了一段的流光浮影,真实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历史的背景以及以后的深远影响也不失他们考虑的,即使不是昏君,即使不昏庸,亡国可是真实存在的,戏剧家们无法直言所处时代的弊端,把北宋皇帝写的昏庸无道,这对他们所处的时代也是敲响了警钟。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经济实力与文化发展程度皆为封建社会高峰。北宋也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生恐其后世再次发生“陈桥兵变”之类的***,对武将的限制重重制约。同时北宋非常注重文化发展,宋代的帝王除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外,自太宗赵光义以下,整个宋朝皇帝文人书生气皆比较重。特别是宋徽宗赵佶,可谓是“诗书画”三绝,无论在当时还是整个历史上都能称之为大家。可以说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宋代皇帝的整体文化水平是最高的。

北宋的皇帝当政期间思想开放、经济富裕,文化气氛浓厚,另有一大批文臣名士辅佐,执政期间不折腾,内部也没什么大的矛盾,北宋的皇权延续也比较顺利,整体上来看,北宋的皇帝在历史上评价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北宋皇帝执政期间还是比较温和仁义的,但相比汉唐帝王最被诟病的地方在于北宋虽然经济文化程度很高,但其军事战力却比较差,常年受外敌威胁动不动就主动赔钱讲和有失大国体面,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北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大一统中原王朝。这些不足也在戏剧中表现出来,在很多反映宋代历史的戏中,北宋的皇帝虽然不是暴君但却显得有点昏庸无能。

我国自古以来对帝王皇权的传承讲究一个名正言顺。而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则来之不正给他人以话题。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欺负孤儿寡母,有负周世宗柴荣的信任。赵光义深受“烛光斧影”的影响,有杀兄欺嫂的嫌疑。这就给后世戏剧创作有了话题。如最具代表性的《贺后骂殿》,就是直接将赵光义定义为欺世盗权的贼子,而赵光义将皇位传于自己后世一脉并未归还于太祖一族同样不大地道,这些在戏剧中表现出来无形中给人一种北宋帝王得位不正的意思。

北宋的戏中以包公和杨家将最为出名,在这些戏中总有一些被称为皇亲国戚的反派,如庞太师,潘仁美等,而且很多戏中还会出现一些诸如贵妃、皇姑、国太等皇室后宫里的负面人物。这些人虽然不能完全代表皇帝的意思却总是皇帝身边的人,其权利多少有点来自于皇帝的偏袒。人民群众在对戏中正面人物颂扬的同时也对这些来自皇帝身边的势力厌恶不满,这个锅无论如何皇帝也得背一点。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反应的便是北宋的故事,***中各路英雄揭竿而起替天行道落草为寇,其中主因皆由朝廷***各路官员结党营私而致。天下虽然富裕但贫富差异较大,社会矛盾重重,而皇帝却整日沉醉于文艺享乐却无所作为。作为一国之君,这个责任皇帝是无论如何也推却不掉的。《水浒传》的后世影响很大,很多戏剧也受此影响,有意无意中贬低了皇帝的作用和影响。为衬托出主角的正面光辉形象,在反映北宋的戏剧中皇帝通常被刻画成一个昏庸无能的形象也比较符合剧中所反映的主流价值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奇葩皇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奇葩皇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