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正说汉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正说汉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汉代历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对外)?
  2. 汉朝大历史如何?
  3. 汉朝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4. 汉朝有哪些历史典故?

汉代历史阶段特征(政治、经济、对外)?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正说汉朝历史-正说汉朝历史的小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了耧车和代田法。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文化上: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变,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是汉代的典型成就。汉代在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赋。

汉朝大历史如何?

《汉朝大历史》是2012年8月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吕思勉。

《汉朝大历史》内容简介:汉朝何以成为与西罗马并立的两大帝国?汉朝的大一统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汉哀帝的断袖之癖,汉朝与四夷的战与和汉朝外戚掌权的真实内幕,儒家思想何以成为中国二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血雨纷争,汉朝五大建国功臣的生死离歌,汉朝的灭亡是源于内乱还是外患?

正说汉朝历史-正说汉朝历史的小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朝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但它还来不及施展抱负便一命呜呼了!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真正实践者是汉帝国;不仅如此,这个朝代独创的许多典章制度和立国方针(如独尊儒术、重农抑商等)被多个朝代沿用,它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让人叹为观止(如汉赋、书法、造纸术等);这个由平民创立而非贵族世袭的王朝享国达四百年之久,在公元前后各经历了二百多年,全盛时期国内人口达六千多万,势力范围和今天中国的疆域面积相当(汉王朝的疆域在汉武帝是东起朝鲜半岛东海岸,西至遥远的西域,北至阴山大漠以北,南至今越南中部);在世界历史上只有同时代的罗马帝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后来的***帝国可以与之并驾齐驱;很多时候,它甚至被视为我们名族的代表和象征(***、汉语、汉字、汉学). 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汉帝国和同时代的罗马帝国,并称当时东、西半球两大帝国。版图及势力范围是中国历史上排在前列的,同时以儒家为基础的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西域的沟通和管理也为今天新疆管理打下基础,而且“汉民族”的称谓也是基于汉朝当时的成绩上逐渐形成的。

正说汉朝历史-正说汉朝历史的小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西汉和东汉福泽中华400余年,其贡献之大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的,其贡献是1,把短命的秦帝国开始的封建社会制度从制度,文化,疆域给予全面的继承,巩固和完善;2,打败匈奴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文明的威胁;3,打开东西方文化与物质交流的丝绸之路;4,确立汉族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地位;5,在秦朝书同文,车同轨的基础上使汉字成为中华民族的符号;6,确立独尊儒术,使儒教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可以说,没有汉朝就没有中华民族。

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3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与汉朝大体同期并存的还有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印度的孔雀王朝、安息和贵霜帝国。但在罗马、安息、贵霜和汉这四个帝国中,只有罗马帝国在领土面积、人口数字、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堪与中国的汉帝国相提并论。而东、西方两个帝国在权力、威望和历史影响方面也相差不远。但是,相较而言,汉帝国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超过罗马帝国的。

首先,汉帝国控制下的人口比古罗马帝国统治地域内的总人口数量更多一些。公元2年,汉朝第一个全国在籍人口数字为5959万口,这只是反映在户籍上需要向国家交税的人口数字,全国实际人口比这还要多。而屋大维时期的罗马帝国统治区域内的总人口数量大约6000万左右。

其次,汉帝国向中亚的远征军曾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大宛和康居(今吉尔吉斯斯坦),进入过除高山沙漠外的所有地区,汉军远离都城长安的距离达到3200公里以上,这种远征能力和军事力量也是同期的罗马军队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在罗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交流中,中国获得来自地中海地区的玻璃器皿,而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的需求量巨大。大量的丝绸从中国出口到西方,以致罗马的硬币耗竭,极大影响国内经济。可以肯定地说,当时中国对西方的影响完全超过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中国的生产技术与包括罗马在内的其他世界各地相比,都处于先进的地位。

汉朝有哪些历史典故?

想到一个“苏武牧羊”的典故。

先说苏武是谁,他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是代郡太守苏建之子,也算是西汉时期的名门望族了。

(代郡:今河北蔚()县代王城)

众所周知,汉武帝治下的大汉,与匈奴发生了多次战争,但大汉与匈奴也曾有过蜜月期。

这段蜜月期就发生在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即位(鞮:dī),奉行与大汉友好往来的外交政策,于是首先向汉武帝发来以示有好的书信,并因汉高祖刘邦时曾与匈奴和亲,便遵循古礼,尊称汉武帝为“丈人”。

有道是,来而不往非礼也。

为了表达对且鞮侯单于主动示好的重视,汉武帝当即决定,派遣苏武等一百多人出使匈奴,苏武便奉命以中郎将的官阶身份,持节前往。

所谓中郎将,是西汉时负责统领皇帝禁军的武将官职,为皇帝身边近臣,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苏武的品阶很高,这也足以看出汉武帝的诚意,而“持节”,持的正是符杰,为汉代时大臣们手中所持符令,算是一种传达命令的信物,另外随苏武通行前往的,还有之前大汉扣留的匈奴使者。

可没曾想,苏武到了匈奴以后,前期各项事务均十分顺遂,且鞮侯单于也表达了对于汉武帝的尊敬,可是就在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大汉的前夜,匈奴高层突然发生内乱,身份敏感的苏武因此受到牵连,被且鞮侯单于扣留在匈奴。

在被扣留期间,且鞮侯单于要求苏武归降匈奴,反叛大汉,多次进行威逼利诱,苏武却始终坚守气节,宁死不降。

后来且鞮侯单于没了办法,干脆找来卫律劝说,卫律是何等人呢?

因为他的父亲是匈奴人,后来归顺汉朝,因此卫律虽然身为胡人,从小却在长安长大,因此对汉族了解颇深,自己也被汉化,所以成年后的卫律回到匈奴,受到且鞮侯单于的重用,由此在苏武被扣留期间,且鞮侯单于便安排熟知***文化的卫律去劝说。

首先卫律通过许以***厚禄的方法,劝说苏武判汉,可苏武始终态度坚决,宁死不降,卫律一看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

于是在酷寒腊月,时值天降大雪,且鞮侯单于便把苏武囚禁到户外的大地穴之中,使其受尽严寒之苦,既不给水,也不给粮,受到如此残酷对待的苏武,非但没有放弃信念,反而渴饮雪水,饿食羊皮,最终且鞮侯单于得知苏武如此数天不死,惊为天人,便在苏武奄奄一息时将其放出。

《汉书·苏武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这时的且鞮侯单于才明白,原来一个人的意志,足以支撑他在无比险恶的环境中存活下去,心里愈发敬重苏武,然而又不想让如此忠义之士返回大汉,既然软的硬的都不行,干脆就想了一个昏招:

把苏武流放到贝加尔湖畔的冰原去牧羊。

且鞮侯单于试图用这种方法,消磨苏武的意志。

而且当时的贝加尔湖畔荒无人烟,且鞮侯单于也觉得,即使不放苏武回去,凭他一人之力,也难以在极北酷寒之地存活多久。

然而苏武却始终满怀信念,他坚信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乡,在贝加尔湖畔牧羊的时候,他每天独自一人,手持当初出使匈奴所带的符杰,唯一和他作伴的,就只有一群绵羊,四周广无人烟,能果腹的食物,就只有野果和山林里的野鼠,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意志顽强的苏武,凭借惊人的毅力,顽强生存了整整十九年。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直到年轻的苏武,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由于时局变换,曾经下令流放他的且鞮侯单于已经去世,而汉武帝也早已驾崩,到了汉昭帝即位,大汉与匈奴之间的外交也趋向于平稳,于是汉昭帝便遣使去匈奴,要求将苏武放回。

但当时的匈奴方面却谎称苏武已死,于是使者无奈返回。

第二年,使者再去,这次却说汉武帝射落一只飞鸟,鸟的脚踝处绑着一封苏武的亲笔书信,声称自己始终在北海放羊,请求大汉将其带回家乡。

匈奴单于听闻此言,当场大惊失色,认为飞鸟能飞到大汉,是上天的旨意,于是许诺会尽快放回苏武。

到了汉昭帝始元六年,被囚于匈奴整整十九年的苏武,终于荣归故里,长安城的百姓纷纷夹道欢迎,***都赞颂他是坚守气节的大丈夫。

在匈奴被关了整整二十年,苏武始终宁死不降,期间凭借一人之力,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贝加尔湖畔生存下来,不得不说这就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奇迹,而其本身展现出来的爱国与忠义之气,也被传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为后世赞美颂扬,经久不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正说汉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正说汉朝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