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称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称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汉诸侯王称呼?
诸侯王:汉代的封爵只有王、候两级。皇帝的子、弟封王;异姓的功臣封候,统称列候。汉朝的王爷是根据封地命名,比如封在代国,就是代王,封在济南,就是济南王。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为什么汉代把女人叫姬?
我们在看历史或者古代故事之类的时候,发现古代很多妇女的称呼,就叫某某姬,比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比较有名的还有骊姬、瑶姬甚至还有个词叫妖姬,都是对某类女人的称呼。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姬”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代喜欢称呼女人为“姬”?什么样的女人才能叫“姬”呢?这个姬对女人来说,是褒义还是贬义的字眼呢?

其实称呼女人为姬,由来已久,很古老,但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很多事情并非一成不变,所以在不同历史时期,称呼女人为姬的含义还有差别的。
在汉朝以前,称呼女人为某某姬,绝对是一个尊称或者美称,这个叫法源自于中国古老的周朝,首先姬这个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周朝以后稷为始祖,后稷是黄帝后裔,姓姬,周朝皇室就是姓姬的。
所以周朝又称姬朝,周朝很多名人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武王姬发、文王姬昌、周公姬旦等等,但我们却经常忽略了周朝皇室的女性,虽然古代妇女地位比较低,史书记载的不多。

但周朝很多姬姓妇女,在当时地位也是很尊贵的,因此周朝人们就用“姬”来泛指贵族妇女,这些姬姓贵妇,生活条件好,打扮的也好,大多都是美女,因此慢慢的姬字也就成了对女人的美称,比如虞姓美女,就叫虞姬。
日本也经常称某某姬,就很好的继承了这个含义,在日本,贵族妇女或一些社会地位高的女性,也被称作姬,也经常在交际中称呼女性为姬,主要就是褒称、赞美的含义。
所以在中国汉朝以前,姬都是对女性的美称,是褒义,但在汉朝之后,中国对女性称呼姬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国时如淳注《史记·吕太后本纪》称,姬,众妾之总称也。

也就说,汉朝时期,姬就成了对妾的专属称呼,当然只有汉朝皇帝的妾才叫姬妾,地位也算尊贵,汉朝之后慢慢的演变,普通官宦的妾也可以叫姬妾,姬的地位就大不如前了。
妾也就是小老婆,在古代地位是很低的,跟侍女差不多,后来以歌舞为业的女子,也称姬,歌姬、舞姬,在古代属于贱籍,地位就更低了,跟***差不多的含义,此时的姬,也算是含有贬义了。
所以就现代来说,称呼一个女人为姬,是有两种含义的,按汉朝以前的古代习惯,是褒义,赞美的含义,按汉朝之后的说法,就稍微含有贬义,因此现代还是不要随便用这个字称呼女性比较好,容易产生误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称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称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