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宋朝谁和谁是好朋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上宋朝谁和谁是好朋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轼爱与和尚叫朋友,有一位北宋名僧叫什么?
佛印禅师(1032~1098)
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住云居四十余年。与苏轼友善,轼谪黄州,佛印住庐山,常相往来.
前赤壁赋斯和彼指的谁?
此处的斯是指水,彼是指月。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本是师徒的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关系为何走向破裂?
周敦颐、程颐、程颢同属于北宋五子,另外两人分别是邵雍、张载,他们是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对北宋的哲学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其学混合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其《太极图说》为理学初期的代表作。二程(颢、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建立了系统的以精神性的“理”为核心的学说体系。
周敦颐在地方任职时候,有利用当地县学进行讲学的习惯。周敦颐在南安任上时,大理寺臣程珦与周敦颐相遇,二人交谈甚欢,认为其“气貌非常人”、“为学知道”,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周敦颐为师受业。
周敦颐与二程关系破裂之说
周敦颐曾是二程的授业恩师,同为理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师承二程的三传***李侗,为儒学集大成者,被世尊称为“朱子”;在理学方面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这样朱熹为了理学道统的延续性,提出“周程授受”,二程理学师承与周敦颐,周敦颐也因此被后世理学门徒抬上了神位,被尊称为“周子”。
然而,在二程对***们的传道言行中,还有记录其思想的著作中,二程始终不认为周敦颐是孔孟儒家真正道统的继承者,并始终不认为周敦颐是二人的正式授业恩师。这样后世儒学家们认为周敦颐被二程抛弃,或者与二程出现了决裂。
事实是周敦颐做二程授业恩师仅有一年,二程当时正处在十四、五的年龄阶段。至于周敦颐当时传授二程什么内容不得而知,但是周敦颐的代表作《太极图说》从不见于二程提及,朱熹给出的解释是,二程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者,只能‘秘而不示’,但是显得那么牵强。对此日本学者土田健次郎给的评判是,二程完全不觉得有必要表彰周敦颐的这些著作。
甚至学者们发现,二程在称呼周敦颐时,直接称呼其字“茂叔”,而对司马光、张载、邵雍、胡瑗等都使用敬称。甚至挖苦讽刺周敦颐为“穷禅客”。由此可见,庆历六年至庆历七年间,青年时代的二程兄弟与刚满“而立之年”的周敦颐之间建立的关系,与其说是严肃的师生,不如说亦师亦友。其实在学术交流上,周敦颐与二程的关系完全比不上以血缘(张载)或地缘(邵雍)为纽带而相互交流。
周敦颐与程颢、程颐兄弟,关系谈不上走向破裂,但是确实很微妙。
主要表现在后世学者一直在争论程颢、程颐兄弟的理学观念,是不是从周敦颐那里继承而来的。
程颢、程颐兄弟本人是否认的: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乃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比如汪应辰就认为正如张载虽然受到过范仲淹的影响,但张载的传承不是出于范仲淹,周敦颐也不能算是程颢、程颐兄弟理学观念的传授者;而对汪应辰的这个说法,朱熹是不同意的,他认为程颢、程颐兄弟的学术观点本身就是来自于周敦颐的,师承关系客观存在,虽然程颢、程颐兄弟确实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上述看法很难说谁对谁错,或许情况只是这样的:周敦颐教程颢、程颐兄弟的时候,本人只有30岁,而程颢15岁,程颐14岁,从某种意义上,周敦颐自己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程颢、程颐兄弟也都处于年纪尚幼思想不太成熟的时期,所以双方的关系可能是程颢、程颐兄弟受到了周敦颐的一些影响,但是可能构不成严密有序被彼此认可的师徒传承。
这个问题究竟怎样还可以探讨,但是不能因此像问题中提到的额那样认为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关系走向破裂。
我不知题主所说的二者关系破裂究竟何指?
如果是指彼此情谊,周茂叔作为大程子与小程子的启蒙老师,在古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下,二程与周茂叔的关系是不可能破裂的。
(周茂叔与二程的父亲是官场上的同事,其父见周茂叔才学颇高,品性颇佳,故此命二程拜周茂叔为师。)
如果是指思想渊源,那么二者确有区别,二程说“天理二字是吾自家体贴出来”,意即“天理”之学是其兄弟二人独创的。
《近思录》中收录的二程语录,其中论及周茂叔处,亦是直称周茂叔,而不称为“吾师”,二程对周茂叔《太极图说》中所讲的“太极”之说,也不多所申发,似乎全未受到周茂叔影响。
其实不然,周子所论之太极与二程所论之天理实指同一物,即最高之生生不易之天道,二程虽未自觉到其等受了周子之影响,但周子之学说对其等确有影响。
亦即二程与周子之学说实有极深之思想渊源,就此而论,二程与周子之关系亦不可能破裂,至多只能说二程在周子论太极之基础上,对天道的体证有所推进。
无论如何,称不上破裂。
如上。
梁山108将中,哪位好汉最有情有义?
最有情有义的,当然是鲁智深,他所做的一切都发自真情义。
明代人李卓吾点评《水浒传》,对鲁智深的评价是“ 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这样的评价,放眼《四大名著》,无人能比。
水浒108条好汉,性格迥异,特点鲜明,宋江、林冲、武松、李逵……每个好汉都有不少粉丝,但宋江失之愚忠,林冲失之懦弱,武松失之狠辣,李逵失之鲁莽,说起有情有义又有大智慧,非鲁智深莫属,这从他的几次高光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所谓“有情有义”,不只是为兄弟两肋插刀,甚至在兄弟***放火时鼎力相助,火上浇油,而是在自己的兄弟、朋友甚至路人,真正需要帮助时,有情有义,义不容辞。
拳打镇关西
鲁智深原本在小种经略相公(种师道)麾下做个提辖,一日在酒楼与李忠、史进二人相遇,三人喝酒时发现弱女子金翠莲,听了她被外号“镇关西”的郑屠欺凌的故事。
这件事原本与鲁智深没有丝毫关系,金翠莲也没给鲁达任何好处,但鲁达就是路见不平,他掏出身上所有钱财资助了弱女子金翠莲,第二天又去找郑屠,想去教训一下这个恶霸,让他收敛一些,不要再欺行霸市。
鲁智深绝没有杀掉郑屠的想法,只是没想到镇关西不经打,三拳就被打死了,***偿命,欠债还钱鲁达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只得跑路。
鲁智深虽然背负人命,却是失手***,一出场便是路见不平,为民除害,这跟武松“醉打蒋门神”有很大区别,因为武松是为了帮施恩夺回领地,不是锄强扶弱。
大闹桃花村
鲁智深前去东京大相国寺路上,投宿在桃花村,听说桃花山二寨主周通要强娶刘太公之女,又按奈不住“路见不平”的一颗热心,***扮刘家小姐,躲在洞房中,把前来娶亲洞房的周通痛打一顿,颇有孙悟空***扮高家小姐,痛打猪八戒的风范。
后来鲁智深发现桃花山大寨主就是打虎将李忠,遂上桃花山作客,并劝告周通取消了与刘家小姐的婚事。不久后,鲁智深因为看不上李忠等人“吝啬小气”便离开桃花山。
这是鲁智深又一次路见不平,锄强扶弱,而且支持婚姻自由,这跟宋江把白富美的扈三娘硬生生许配给矮脚虎王英相比,无疑境界更上一层楼。
火烧瓦罐寺
鲁智深路经瓦罐寺,发现这里被一个比自己还“花”的和尚、道士霸占,这一僧一道奸***女,无恶不作,鲁智深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一人单挑两条恶人,结果因体力不支落败。
后来,鲁智深再遇九纹龙史进,两人吃饱喝足,又返回瓦罐寺,联手把恶人干掉,然后一把火烧了瓦罐寺,这是鲁智深又一次路见不平,为民除害,跟林冲的胆小怕事形成鲜明对比。
大闹野猪林
林冲因高衙内一事被高俅陷害,判刺配充军,而高俅暗中指使押解的差人董超、薛霸半路除掉林冲,鲁智深是个仗义的热心肠,他担心林冲安全,一路暗中随行保护,并在野猪林林冲遇险时,及时出现,三拳两脚把董超、薛霸打倒,救了林冲一命,确保林冲安全抵达沧州。
这是鲁智深又一次路见不平,保护兄弟。相比很多水浒好汉的自私,鲁智深真可谓仗义。
反对招安
鲁智深加入梁山后,依靠一身武艺英勇,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宋江力主招安,别人虽不情愿,只是暗暗不快,鲁智深却心直口快,明确反对,他认清了“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的真面貌,指出宋江的“招安不济事”,还不如大家散伙,各自回家。
综观鲁智深的一生,为人坦荡赤诚,做事光明磊落,对朋友古道衷肠,对坏蛋嫉恶如仇,对弱者拔刀相助,心里永存善念,绝不滥杀无辜,即便是醉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也显得那么可爱,跟那些手上沾满无辜鲜血的梁山好汉相比,鲁智深绝对是一股清流。
在鲁智深“莽和尚”的外貌下,藏着一颗侠义之心,那些“侠之大者”不过这等境界。
可以说,鲁智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走***”这一水浒精神最好的体现者,其他好汉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
正因为如此,五台山的智真长老独具慧眼地认为鲁智深心地刚直,称其“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所以才给他取外号“智深”,而鲁智深最终结局也印证了,他才是唯一真正圆满的梁山好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宋朝谁和谁是好朋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宋朝谁和谁是好朋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