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历史高中教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历史高中教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丝绸之路大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意义,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路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意义,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路线。
2.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丝绸之路的图片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2. 讲述丝绸之路的起源:公元前2世纪,汉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这就是丝绸之路的起源。
3. 讲述丝绸之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4. 讲述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交流,还推动了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5. 展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通过地图或PPT展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全貌。
6.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讨论丝绸之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7. 小组汇报: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8. 总结本课内容: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和价值。
9.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丝绸之路的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谢谢邀请!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中文本上签署的并不是“肃”字,甚至并不是一个字,而是画了一个押,这是比签名更为正式的形式。
根据《辛丑条约》中文本第十二款规定,签约代表的署名,要以“画押”形式,而不是签字形式,所以李鸿章这么做,是遵照条约的规定而为之。同时和李鸿章参加谈判的庆亲王奕劻,在《辛丑条约》上也是画了押,而没有签名。
这里所说的“押”,即“花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防伪签名模式,从古代一直沿用到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老人也还依然有使用这种花押的传统,只是现代以来已经越来越少有人用这个,以至于“相见不相识”。
“花押”通常由本人自行设计,往往是运用自己的姓名或者字号为元素,按照书法习惯组合“攒”到一起而形成,其中的笔画顺序、细节模式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很难模仿,因而常用于在正式的文书上签署。
(李鸿章的花押并不是一个“肃”字,而是包含了“李鸿章”三字笔画在内的设计。可以看到起笔实际是“李”,中间包含了“鸿”,收笔部分有“章”的笔画)
如果仔细看李鸿章的花押,实际上根本不是个“肃”字,实际上是把“李鸿章”三个字的笔画组合到了一起而形成。
(1871年日清修好条规上李鸿章签署的就是花押,日方代表签署的也是花押)
(1885天津条约上,李鸿章签署的花押)
(1895年马关条约中文本上,李鸿章、李经方以及日方代表所用的都是花押)
除《辛丑条约》外,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参与谈判签署的《日清修好条规》、《中日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上,也都是依照约文规定,签署的花押。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下的并非自己的本名,也不是所谓的“肃”字,而是自己设计的“花押”。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一答,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到了“花押”的历史。
在不少***剧中,过堂审讯后都有个***“画押”的情节。这里的“画押”,与李鸿章所签的“花押”,本质上是一回事,也就是相当于咱们如今所说的签字。李鸿章之所以这么签,并不是他的首创,也不是因为所谓的羞耻心,而是有着十分古老的传统。
简单来讲,就近年来出土的文献显示,早在汉代时便有“签名”和“画诺”的做法。在汉晋时期,一些上行文书经上级官员批准后,会在后面签上一个“诺”字。因旧时能读书写字者很少,所以官员们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来画“诺”,也具备了辨识度,可作为凭证。这便是后来的“花押”。
在宋代黄伯思所撰的《东观余论》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唐令,君臣上奏,任用真、草,唯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
就此来看,“花押”的提法,至迟在宋代时,人们已经将在奏章、文书上的签名称作“花押”。花押中的“花”,所指的是“花体字”,也就是自定的一种草体字。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他人冒签。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一个图案岂不是更容易被仿写?
实则不然。要知道,比起大家都能书写的文字而言,自己设计的“花体字”实际上更具有辨识度。古代读书人很少,而以毛笔书写的时代,一些复杂的文字并非谁都能够模仿。以李鸿章三个字为例,如果签署本名,反倒容易冒名顶替,而他签署的那个看起来像是“肃”字的花体字,则很描摹。
花押的传统,在晚清时同样保持,所以李鸿章在与列强签署条约时,也是用花押,而不是签署自己的本命。他所描摹的这个文字,或者说是图案,与签名印章有着一样的法律效力。
最后只得指出的是,尽管李鸿章不愿签署《辛丑条约》,更不想给自己留下个卖国贼的骂名,但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最终还是让慈禧逼着去做了最后一次“卖国贼”。只是,他用的花押,而不签本名,则是当时的传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高中教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高中教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