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资治通鉴对隋朝历史的记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资治通鉴对隋朝历史的记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隋纪三征高丽的记载?
  2. 隋朝的年号是什么?
  3. 据说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是真的吗?

隋纪三征高丽的记载?

《资治通鉴》《隋书》等历史中,都有隋三征高丽的记载。

资治通鉴对隋朝历史的记录-资治通鉴 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次《资治通鉴》于是记载:大业八年(612年):简精甲四万,直造城下。高丽伏兵于罗郭内空寺中,出兵与护儿战而伪败,护儿逐之入城,纵兵俘掠,无复部伍。伏兵发,护儿大败,仅而获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

第二次《资治通鉴》记载: 大业九年:帝命诸将攻辽东,听以便宜从事。飞楼、橦、云梯、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而高丽应变拒之,二十馀日不拔,主客死者甚众。

资治通鉴对隋朝历史的记录-资治通鉴 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次《资治通鉴》记载:大业十年:春,二月,戊子,诏复征天下兵,百道俱进征高丽。来护儿至毕奢城,高丽举兵逆战,护儿击破之,将趣平壤,高丽王元惧,甲子,遣使乞降,囚送斛斯政。帝大悦,遣使持节召护儿还。

三征高句丽,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三次对高丽进行的战争。 这三次东征炀帝均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炀帝刚刚巡游江都结束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百姓农民起义。

资治通鉴对隋朝历史的记录-资治通鉴 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隋朝的年号是什么?

隋文帝杨坚共两个年号,即: 开皇:581年——600年,20年。年号相关:开皇之治。 仁寿:601年——604年,4年。

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大业(605年正月—618年三月),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历时13年多。

大业名称来自《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隋书》、《北史》等记载到大业十三年,而《资治通鉴》只记载到十二年。清朝学者赵翼则认为李渊虽然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但是隋炀帝仍在,大业年号并没有废除。

隋朝(581年——618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始于581年北周静帝禅位于杨坚,止于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恭帝禅位于唐高祖李渊。凡三十八年。除恭帝外,尚有杨侗、杨浩等先后被立为帝。

一般认为,隋朝是“二世而亡”,即文帝杨坚开国、炀帝杨广失国。恭帝为李渊拥立时,炀帝尚在江都,严格意义上算不上正统。

据说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唐朝吃50年,是真的吗?

这是个典型的谣言,欺骗广大网友。

(隋朝粮仓)

首先,这个谣言的来历,有这样一段史料记载: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有些人一看这个就激动了:这不白纸黑字记载着吗?隋朝的粮食,唐朝吃五十年。

其实真不是,首先,人家说的是隋文帝留下的粮食非常多,是留给杨广的,不是留给唐朝的。

关键是,隋文帝的粮食是怎么存这么多的?当然是从老百姓手里抢来的。所以,杨广有了粮食,开始糟蹋,老百姓开始饥荒,起义造反。


这所谓的“够吃五十年的粮食”,在隋末就消耗殆尽了。

(开仓放粮是募兵的最快方式)

首先是起义军开仓赈济贫民。你不发粮食,老百姓凭啥跟着你造反呢?所以,李渊的兵越打越多,就是开仓放粮招募来的。

再比如说李密,有记载他也开仓赈济灾民。

密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袭破黎阳仓,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

看到没,李密派遣李世绩开了黎阳仓,让老百姓随便吃,一下子就弄到了二十多万兵。二十多万人随便吃啊,可不是只吃掉一星半点。

这种抢隋朝的粮食赈济灾民的事情,记载的非常非常多……可以说,隋文帝留下的粮食,在隋末那个***时期,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那会不会没消耗完,还留了很多呢?

(唐太宗吃蝗虫)

唐贞观二年,京师遭遇了大蝗灾,老百姓卖儿卖女换东西吃。李世民愤恨的抓住蝗虫活吞了,一心想把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

如果这时候还有足够五十年吃的粮食,还在乎这一年的蝗灾?

其实《旧唐书》中的一句话就说明了问题,李渊进入长安的时候,“倾竭府藏以赐勋人,而国用不足”。也就是说,那个时候隋朝留下的东西就已经用完了……

简单来说,不是真的,这只是唐太宗的一个论据而已。

隋朝留下的粮食够吃50年的说法并非杜撰,而是有明文记载的,但这一记载并不是为了褒扬隋朝,相反,是在指出隋朝的错误。

《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载: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体现的是唐太宗君臣的执政思想,而这些思想很多是踩着隋朝的尸体提出来的,也就是历史课本上所说的“吸取隋亡的教训”。

就这一处,唐太宗就同时指责了隋文帝和隋炀帝,说隋朝粮食够吃50年并非夸赞隋文帝留下的粮食非常多,而是指责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隋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进而引申出自己的论点:“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虽然这只是唐太宗自己所作的一个估计,50年很可能是极度夸大了,但我们也可以掰扯一下唐朝到底有没有吃隋朝的粮食。

从技术操作来说,隋文帝攒了一辈子的粮食是不可能一直留到唐朝的,因为保质期没有那么长。

结合上下文,所谓的末年说的是隋文帝末年,我们就以隋文帝去世时的仁寿四年(604年)为准,这时候离隋朝灭亡都还有14年,可隋唐时期粮食的保质期只有3—9年。

《天圣令》所附唐令:诸仓窖贮积者,粟支九年;米及杂种支五年。下湿处,粟支五年;米及杂种支三年。

当然,如果隋朝能够一直流动性更新仓库中的粮食,自然可以保证粮食一直不腐,从而达到吃50年乃至更久。可问题在于,这么多的粮食本身就是隋文帝不恤百姓才积攒起来的,隋炀帝如果想要一边挥霍一边让粮食保持原样乃至更多,只能更加疯狂地搜刮百姓。

如此做的结果自然是大量百姓活不下去,继而揭竿而起,继续种地纳粮的人越来越少,隋朝能收到的粮食反而更少了。

《资治通鉴》载:今(大业十二年)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

当起义军逐渐壮大后,也打起了隋朝粮仓的主意,毕竟在饥民遍地的情况下,没有比发粮食更能集聚人心、扩张队伍的方法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基本上那些说的上名字的枭雄都干过这事。

薛举:囚郡县官,开仓赈施。

刘武周:于是开仓以赈饥民。

罗艺:乃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廪以赈贫乏。

李渊:至永丰仓劳军,开仓赈饥民。

李密: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

经过隋炀帝的折腾和各起义军的开仓放粮,隋文帝留下的粮食绝对不多,更别提等到唐朝统一又是数年以后了,在这期间就算有存粮也不至于支撑唐朝太久,唐朝能有后来的成就,靠的还是自身的努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资治通鉴对隋朝历史的记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资治通鉴对隋朝历史的记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