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考古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夏朝考古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有没有一本详细记载关于中国夏朝以前考古发现的书籍?
  2. 为什么说夏朝的问题是“中国考古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有没有一本详细记载关于中国夏朝以前考古发现的书籍?

佛经上有!多看些佛经。经上记载的历史更久远,夏朝与之比就相当于刚过去的民国。佛经与进化论相违,但与中国古籍相符!一切认为越古代的人们越穷乏,好象刚从猿变来的想法都是被区区一个达尔文所盎惑的!《黄帝内经》讲上古之人,寿命百岁。佛经也是这么说的!那时及夏朝,我们先祖的生活质量是今天我们的千万倍好!不光寿命长,个子也高!珍禽灵兽出没,水质空气更是今天想不到的好。人心不古,人寿及个子一直在减。不信么?去兵马俑看看秦人有多高吧!

夏朝考古历史-夏朝的考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该怎么说,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考古可分为史前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所谓史前考古,指的是有历史文献记载之前的时期,也就是说问题中提到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等等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说是非常少。如果说志怪***或者神话故事可以算记载的话,《山海经》应该算是一本史前时期文献记载。但是,如果仅从题目中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出发的话,建议还是多阅读一些相关的考古报告,如果考古报告深奥难懂的话,可以去阅读相关的综合书籍。

比如,21世纪丛书系列的从旧石器时***古到宋元明考古,共八本。还有单独的文化介绍的,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这些均对相应的考古学文化有着较为详尽的介绍,并且均出自一线考古资料,值得阅读。其次,社科院出版的《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里面对中国的新石器时***古遗址进行了介绍,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末期,对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地区等的新石器时***古学文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不仅介绍其文化内涵,并且从其经济、社会、聚落等多方面进行了总结,非常值得阅读。如果,仅仅是想要知道这些文化是什么,可以查阅《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里面有名词解释,应该能使你粗略地了解这些文化。

夏朝考古历史-夏朝的考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如果你不仅仅是想要知道这些文化是干什么的,还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么推荐您阅读相关的考古报告,从考古报告的角度来讲,就不是以文化来说,而是从遗址出发,比如仰韶文化就有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大河村遗址等多个遗址,每个遗址都有自己单独的考古发掘报告,这样就需要你自己去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考古学文化。

其实,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多如繁星,想要从整体上把握,需要注意时间与空间的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新石器时***古学文化。并且,每个文化的遗址数量也多寡不一,需要量体裁衣。希望以上能对你有所帮助。

夏朝考古历史-夏朝的考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说夏朝的问题是“中国考古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两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这代人是从陈景润等的光辉事迹开始,知道了这个概念,那是“世界级难题”的代名词。要攻克它,得几代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只能是最大限度的迫近。

那么所谓夏朝(存在与否)的问题呢,在像甲骨文那样的当时的内证性文书出现之前,是个根本无解的问题。它仅见于其后千儿八百年后人的追忆当中,属古史传说范畴,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存疑而已。

在考古学上,夏王朝的存否问题则并非真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伪命题了。王国维老先生当年用“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商王朝的存在,证据的两头一是“纸上之材料”二是“地下之新材料”,请注意二者均为文字材料,前者是传世文献,后者是甲骨文。这是确认一个王朝真实存在的一道不可逾越或替代的门槛。遗憾的是这“二重证据法”后来被泛用滥用,“地下之新材料”被认为还包括没文字不会说话的文物,于是,没有实证基础的猜想(猜谜)大行其道,以至于今。

未来的哪一天,或许“地下之新材料”中又有内涵丰富的自证性文书出土,那本来无解的夏王朝问题,可能就会涣然冰释,不证自明或一证即明,从而结束半个多世纪以来沸沸扬扬兴师动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猜想。但那跟必须几代人前赴后继地戮力精进、刻苦钻研才能有所深入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有半***似之处吗,人们不禁要问。

这个比喻感觉太牵强了。首先我们说哥德巴赫猜想,说的是数学家哥德巴赫本人于1742年提出的一个理论猜测,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之后被世界数学家不断证明,目前最新成果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于上世纪60年代证明了“1+2”,但是并不是最终结果“1+1”。可见,哥德巴赫的证明其实是一步步逼近结论的。

反观夏王朝的证明,这些年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也可以和文献中的夏朝一定印证。比如说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时间、地点,都和文献中的夏朝有一定重合之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形态和出土的文物,也明显是处于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早商文化中间的一个时期,这又和文献中的夏文化有一定相似。

但是,这不能说就逼近了结论,因为真正的结论并没有发现——文字证据。文字证据才是最关键甚至可以说唯一关键的证据。因为二里头遗址并没有发现文字,更没有发现“夏”的自称;在殷墟遗址也没有发现“夏”字,同样没有商灭夏的记录。所以二里头就算和文献中的夏朝多么相似,但它没说自己是夏朝,就很难说它就是夏朝。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在考古学上玩猜想的是西方人。西方古史学家就是神话传说加伪造。中国考古学家只会埋头挖土。西方考古学家根本看不起中国考古学家,嘲笑中国考古学家是田野考古学家、泥土考古学家,是傻子,你们日晒雨淋,还弄得一身脏兮兮的,我们西装革履,坐在空调房里,拍拍脑袋,历史就诞生了。

考古学讲究的是实际证据,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说人是猿猴变的,那人与猿猴的中间过渡体化石为什么没有找到呢?所以只能是推论,夏朝的存在本身也是一个推论,商朝以前肯定有一个朝代,这是铁定的,唯一不能确定是到底是部落还是国家,要证明是否是国家,难道就一定要都城的遗址、文书、器皿镌刻等相关有国家法令的表达?才算吗!其实这些都是现代人对国家的标准定义!

民间的口口相传有时比史书更可信,打开地图会发现夏邑县附近还有太康县和杞县还有淮阳县。

1夏邑名字上就知道是夏的都城,2周王曾分封夏的后裔去南方开创杞国,3太康县有个王陵村,据说是埋葬的太康和少康二王,太康是夏启的儿子,古时帝王陵墓都离都城不远。

淮阳县古时叫畿,很多古籍上写大禹几次迁都后定都于冀,这个冀很多人认为是河北邯郸,但没有书中说过夏禹都城在河北,所以这个冀应当通畿,是古书讹字。

通过以上分析夏禹至他的孙子太康时期都城应当在淮阳这个范围内。

再看看夏的历史,太康失国后,少康中兴最先定都在禹州市,后迁都到夏邑县

史记·夏本纪·正义》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太康、后裔和下桀这三个人在二里头定都过,若是太康后都在二里头定都就可以直接写夏朝定都二里头,而没必要单独写。

所以根据以上的种种推断二里头应当是这三个人的都城,也就解释了二里头都城比起同期的陶寺和石峁遗址都城寒酸太多。

因为二里头比陶寺和石峁遗址差很多,所以推断也许并不是夏都城,而是商都城,因为二里头距离商丘很近,正是商国的活动范围,商丘因為是埋葬舜时期商国的契而得名,意為商王的丘陵,可见商国很早就生活在这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考古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考古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